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經常頭痛卻找不到原因?腦動脈瘤不易察覺,3種篩檢方式及早診斷治療

近期傳出許多猝死事件,經常檢方令人不捨與震驚,頭痛其實青壯年人的卻找猝死主因,除了心血管因素外,不到不易另一個就是原因與腦血管有關的「腦動脈瘤」!腦動脈瘤不是腦動惡性腫瘤,但,脈瘤一旦破裂造成出血性腦中風,察覺死亡率高達3成,種篩早診民眾應提高警覺,式及不可輕忽。斷治

47歲企業家王先生,經常檢方今年4月在例行的頭痛健康檢查中,經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卻找在左側內頸動脈上段,不到不易發現約0.7公分動脈瘤,醫師立即建議做更進一步檢查。後經腦血管攝影檢查及手術,並放置線圈治療處理,解除可能的致命風險;目前已恢復良好,需定期追蹤即可。

40歲以上好發,破裂前不易察覺

腦動脈瘤又被稱為「不定時炸彈」,因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在血管壁鼓出小囊泡,形成血管瘤。囊泡越大,血管壁就越薄,也越容易破裂。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神經內科賴思佳副院長表示:「動脈瘤可能長在身體各處動脈,但最常見的是在腦部,一旦破裂形成出血性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留下重度肢體障礙後遺症,三分之一來不及到醫院搶救就死亡。」

且腦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與跡象,很容易被輕忽,也是致死率高居不下的主因!賴思佳醫師表示:「95%幾乎無症狀,民眾多是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高階健康檢查中發現,否則很難被提早診斷出來。」

144efc2cb03e73898e42d9d1962b83efPhoto Credit: 健康醫療網

腦動脈瘤好發40歲以上,成人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硬化或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主要因子;在過去,少數病患會有眼瞼下垂、複視、頸部僵硬等症狀得以提早被診斷出來;但大部份病患多是已破裂出血,造成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才緊急就醫處理。

3種檢查方式有助診斷,及早手術治癒率高

隨著腦部影像檢查的普及運用,有越來越多動脈瘤可以藉由以下3種篩檢提早診斷,讓患者在還沒症狀前就被提前治療,解除危機。

1.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非侵入性,檢查時間短,是診斷動脈瘤的利器,但會有一定程度的輻射暴露風險。

2.磁振造影檢查:準確且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風險,可檢測血管是否異常並評估腦組織結構,是篩檢腦動脈瘤的最佳診斷工具。缺點是檢查時間較長並需配合閉氣。

shutterstock_580693630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核磁造影檢查示意圖。

3.導管式腦血管攝影:診斷腦動脈瘤最標準也最靈敏的檢查,但為侵入性檢查,需住院才能受檢,適合已確診之患者,在做手術前詳細評估的工具。

目前治療腦動脈瘤,可採傳統開顱手術或微創栓塞手術,搭配血管攝影的設備,手術中可合併即時檢查,都可達到90%以上的成功治療。但腦動脈血管瘤如果意外破裂,死亡風險非常高,一定要及早治療處理。

腦動脈瘤與菸酒、不正常作息、壓力與血壓有關,賴思佳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者、動脈硬化症、三高族群,應定期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提早在25至30歲檢查,避免意外發生;常有頭痛症狀者,要及早就醫診斷。唯有早期檢查,才能及早揪出潛在危機,避免致命風險。

本文經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偏頭痛」會遺傳,多關心子女提早治療、預防惡化
  • 「偏頭痛」好發於女性,發病前一、兩天就有徵兆?
  • 頭痛原因有哪些?痛到哪種程度就應該就醫?
  • 關鍵醫學院S2E1:跟「頭部」有關的6個「醫學都市傳說」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黃筱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