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論壇】「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來自「第一島鏈」的藝術工作者如何處理冷戰遺緒?

文:高森信男

由「VT Artsalon」所主辦的論壇略到理冷「跳島計畫」,於今年正式邁入第五回。藝術本回「跳島計畫」因應疫情採用線上形式舉辦論壇「跳島開議:東亞連線論壇」,視野術工並分為兩個場次。從跳第二場次「藝術在疫情時代能做的島戰島鏈的藝貢獻」聚焦於東南亞的團體及策展人如何回應疫情之下的艱鉅挑戰。

而筆者所參與觀察的新冷緒第一場次「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則是邀請台灣藝術家姚瑞中、沖繩研究員豐見山和美(Tomiyama Kazumi)、戰來自第作者戰遺南韓策展人金俊起(Kim Jungi)及菲律賓策展人Patrick D. Flores。何處在該場次中,論壇略到理冷來自「第一島鏈」諸島的藝術藝術工作者,圍繞著一個既舊且新的視野術工議題進行討論:「冷戰」。

以1991年蘇聯崩塌算起,從跳冷戰結束至今正式屆滿30周年。島戰島鏈的藝承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緒的新冷緒冷戰體制,於今日依舊影響世人。戰來自第作者戰遺包括菲律賓、台灣、沖繩、朝鮮半島及日本在內的第一島鏈,曾於二戰時期承受重大的傷亡,後又於冷戰時期身處於東西兩大陣營的對抗前緣。

冷戰體制不僅是區域戰爭及衝突的成因,共同時塑造了現代文化及社會的樣態。在1990年代起的「後冷戰」時期,第一島鏈的居民才較有機會針對冷戰時期的諸多問題進行梳理,而當代藝術又在此脈絡之中扮演起巧妙的角色。

1990年代之後的全球化體制,連帶促進非西方地域的當代藝術發展。比起傳統的藝術體制,當代藝術似乎提供了某些後設的視角,使之能對於冷戰時期的荒謬及壓抑,透過解構、嘲諷、縫合等手法進行後冷戰的「精神修補」工作。

然而,此時此刻我們所遇到的挑戰或許是,後冷戰和平的30年歲月是否即將走入尾聲?當下國際局勢風聲鶴唳,美中之間的衝突似乎有可能升高為「新冷戰」,在體制重新洗牌的外在因素下,藝術工作者又該如何重新評估既有的工作步調?

「跳島開議」第一場次「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所邀請的講者,實際上皆聚焦於頗富政治意識的藝術創作或藝術計畫。姚瑞中爬梳其自1990年代起陸續創作的「本土佔領行動」、「反攻大陸行動」等切中後冷戰氛圍的藝術行動。金俊起則透過「DMZ和平藝術運動」及「和平藝術長征」,企圖透過藝術計畫縫合冷戰的傷痕及不堪記憶。

對於豐見山和美而言,沖繩的痛苦不僅是血腥的歷史記憶,更是嚴肅的當代議題。沖繩美軍基地的長期存在,壓迫著沖繩民眾的生存空間。Patrick D. Flores則是引用其於2019年新加坡雙年展的研究案例,透過藝術史的重建工作挖掘來自冷戰時期的新視角。

該場次的每位講者都象徵著某種方法學的取樣;舉例來說,姚瑞中的藝術計畫便呈現了亞洲藝術家如何在後冷戰初期介入政治美學的操作,而類似的創作在亞洲通常遠早於策展人、展覽及藝術機構於1990年代對於相關領域的關注。

透過姚瑞中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某種「虛擬再現」的政治性。不論是「佔領台灣」、「反攻大陸」,或是「萬里長征」,藝術家透過重演或虛擬政戰教條搬的軍事行動,來凸顯該口號之荒謬性。這種「虛擬再現」的精神也延續至VT Artsalon所主辦的「跳島計畫」,以及金俊起所發起的「和平藝術長征」。

長征-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Photo Credit: 姚瑞中提供
長征——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

當然,該概念便牽涉到敘事選擇的特殊性:為何反省戰爭、甚至提倡和平的藝術計畫,必須要透過類似「軍事動員」的概念來進行組構?答案有可能是一方面該策略回應了冷戰衝突的荒謬性,但另一方面,對於經歷過冷戰時期的藝術工作者而言,這些「軍事動員」的概念更像是某種深植於體內的敘事結構。

豐見山和美於論壇中亦有提出其觀察:她認為沖繩年輕一代的創作者逐漸失去過去社會運動的傳承及問題意識,對於「和平」的想像所提出的看法已與老一輩的藝術家逐漸遠去。

今年時值冷戰結束已屆30年,對於現下年約20及30多歲的觀眾及創作者而言,冷戰時期的衝突及肅殺背景實際上是他們所從未經歷過的經驗。也因此,關於冷戰經驗的討論於近年的藝術計畫之中,必然需要增加關於教育及記憶傳承的問題。而透過藝術節、工作坊、藝術展覽等媒介作為中介平台來引發批判性的討論,當代藝術自身的敘事特質便已解答了上述提問。

關於冷戰記憶的討論亦不應僅囿於軍事經驗、或是政治事件的回溯,藝術史及文化史的補遺是近年亞洲藝術書寫及研究的一項重要工程。從新加坡、韓國至日本,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研究型展覽如何透過藝術史的重建工作,企圖書寫亞洲當代藝術的起源及脈絡。而一旦我們對於戰後至1980年代亞洲當代藝術的脈絡能加以重新理解並進行考掘,該工作自然便是針對亞洲冷戰史的文化側面進行更清晰的討論。

舉例來說,Patrick D. Flores以2019年新加坡雙年展作為平台,透過重新介紹旅美菲裔藝術家Alfonso Ossorio及Carlos Villa,來企圖補足戰後菲律賓藝術的敘述。透過該兩位藝術家的風格及生涯,藝能間接藉此碰觸菲美兩地的戰後文化互動。

Flores教授趁此論壇報告的機會,亦介紹了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於1976年針對美國不同移民族裔藝術家所舉辦的展覽:「Other Sources: An American Essay」。許多菲裔藝術家的作品於該展覽中被完整呈現。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