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用心理學突破瓶頸》: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性!當今最成功的產品和理念大多來自「漸進式創新」

文:亞當・奧特(Adam Alter)

不再追劇到凌晨的用心有真原創萬靈丹——「轉向」技巧如何推動你前進

遇到創作瓶頸,其實是理學理念來自達不到自己的高標準。畫家總是突破可以在畫布作畫,作家總是瓶頸品和能夠把詞語串起來,只不過畫出來的世界上沒式創圖畫,以及寫出來的性當新句子無法撼動世界。對高標準的今最漸進專家來說,這似乎沒有價值,成功但其實很重要,產大多因為降低自己的用心有真原創標準,即使只有一下子,理學理念來自經常會產生偉大的突破構想和產品。如果你習慣用原創性來衡量成功,瓶頸品和這個方法對你就更重要了!世界上沒式創在許多領域,性當新原創性都是極度罕見的。為了突破困境,追求原創性的最佳方式,其實是整合兩個舊構想,形成一個新構想,而不是直接追尋一個獨創的好點子。

一九六○年代,有一位年輕歌手正是如此,他正要開啟輝煌的歌唱生涯。一九五○年代末至一九六○年代初,勞勃.齊默曼(Robert Zimmerman)是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大一新生。不久,齊默曼到附近的咖啡廳彈吉他唱歌,偶爾會自稱巴布.狄倫(Bob Dylan),但是一九六二年之前,他仍使用齊默曼這個名字。有一天,他聽到一張唱片,開始考慮另一種音樂風格,從搖滾風轉向民謠風,改變了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

齊默曼逛附近的唱片行,買了民謠歌手歐蒂塔(Odetta)的專輯,一九五七年推出的《抒情與藍調》(Ballads and Blues)。後來,齊默曼回想自己初次聽到她的聲音:「我立刻出門,把電吉他和音箱都賣了,換成一把木吉他,吉布森品牌的平滑弦款式⋯⋯立刻學習專輯上幾乎每一首歌,甚至還借用了她的捶弦技巧。」當年歐蒂塔剛好路過明尼蘇達州,跟齊默曼短暫碰面,隨即讚揚這位比自己年輕十歲的音樂家。齊默曼回憶他「愛上」歐蒂塔的歷程,大一快要尾聲時,他暫停學業,搬到紐約發展音樂路。

一九六一年,他跟歐蒂塔再度相見,她正在演唱反奴隸制的聖歌〈不要再有奴隸拍賣會〉 (No More Auction Block for Me),黑人士兵在南北戰爭期間,一邊哼著歌,一邊行軍,哀悼過去為奴的生活,發誓不要再回去「拍賣場」,也就是奴役的起點。這首歌深深感動齊默曼,牢牢鎖在他的記憶中,潛伏了幾年,直到他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正式改名為巴布.狄倫,成為一個商業明星。他籌備第二張專輯時,錄製了第一首暢銷單曲〈隨風飄揚〉(Blowin’ in the Wind)。

大家對狄倫的描述,總是稱讚他的獨特性。無論他的音樂給人什麼感受,聽眾就是找不到跟狄倫一樣的歌手。電影製作人大衛.林區(David Lynch)也是獨特的人,他曾經這樣說狄倫:「他找到一股創作靈感,然後一直創作下去。沒有人像他這樣,他是獨特的,而且很出色。」搖滾名人堂成員傑克森.布朗(Jackson Browne)也說:「我在各個人生時期,分別受到幾個人影響,但對我影響最大的人,莫過於狄倫,我十二、三歲時,他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改變我寫歌的規則。」音樂家約翰.麥倫坎普(John Mellencam)稱讚狄倫是「極限作曲家⋯⋯沒有人可以寫出跟他一樣好的歌,沒有人可以寫出比他更好的歌」。

雖然大家稱讚他獨創,但〈隨風飄揚〉這首歌聽起來,跟〈不要再有奴隸拍賣會〉竟然極為相似,開頭的旋律差不多,整首歌的結構也雷同。狄倫知道這一點,歐蒂塔也心知肚明。她幽默以對,但她也承認,這兩首歌有所重疊,絕不是巧合。二○○八年歐蒂塔過世,《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刊登歐蒂塔近期的訪談影片:

訪談者:「他從妳那邊偷了很多東西⋯⋯」

歐蒂塔笑著說:「不不不,我們民謠音樂⋯⋯不說剽竊或挪用,這是在『沿續民謠的傳統』,重點不是你說的內容,而是你說的方式,對吧?那個影響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內在固有的東西⋯⋯他聽了會如何解讀,都不是我的功勞。」

世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性!

就連狄倫這麼有獨創性的人,也有挪用、借鑑或「延續民謠傳統」的傾向。為什麼會雷同呢?下面提供三個解釋,從嚴格再到寬容。

第一個解釋,創意人士就是愛作弊、說謊和剽竊,別再天真以為,創意人士都追求原創性了。這種觀點認為,音樂家、藝術家、作家等進行創作的時候,天性貪圖方便,喜歡從過去的成功經驗挖寶,然後再改造一下。我猜這很少見,只有極少數的創意人士,會積極抄襲別人的作品(更何況剽竊的懲罰很嚴厲,也容易被抓包)。

第二個解釋,人天生有潛隱記憶(cryptomnesic)。所謂的潛隱記憶,就是把遺忘的記憶,誤認成自己的新構想,這是意外抄襲的可能主因之一。假設你小時候聽過生日快樂歌,過了幾十年,你長大了,突然想起這首歌,但你忘了童年有聽過,還以為是自己無中生有,如果剛好在創作新旋律,無意間可能會抄襲生日快樂歌。我們經常有這些新構想,只記得內容,卻把來源、時間和管道都忘了。既然忘了來源,通常會忘記在哪裡聽過它,誤以為這憑空出現,是腦袋瓜莫名其妙閃過的創新想法。第二個和第一個解釋的差別,在於潛隱記憶是無心的,不像故意剽竊那麼不誠實。我相信潛隱記憶比較常見,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歌曲、書籍和藝術作品明顯雷同。

創意人士之間有明顯的重疊,還有第三個解釋,最符合我的看法。如果你正在尋求突破,這將是最重要的解釋。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原創性,唯一的差異只有重疊程度。說得簡單一點,一切都是混搭。狄倫混搭歐蒂塔,歐蒂塔混搭她一生中遇過的無數藝術家。有些混搭特別明顯,但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是站在前人作品的肩膀上。當今最知名的創意人士,大多認為借鑑很普遍!當聽眾批評奧莉維亞.羅德里戈(Olivia Rodrigo)抄襲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的歌曲〈加油〉(Pump It Up),卡斯提洛本人卻說:「這沒有什麼!音樂創作就是這樣,拿一些有趣的碎片,創造一個全新的玩具。」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