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搬新家 开启幸福新生活 助就业 生活质量不打折

  征地搬迁后,搬新不打失地农民生活如何保障?换了新环境,家开生活质量如何“不打折”?这是启幸部分搬迁群众的顾虑,同时也是福新中心城区推进征地搬迁工作重点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

  “搬迁只是生活生活第一步,让搬迁群众生活得好,助业质量折我们还有不少事要做。搬新不打”在雨城区姚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昆看来,家开除了提供优居的启幸环境,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福新对部分生活困难家庭加大就业指导和帮扶等,生活生活也是助业质量折确保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不打折”的关键。

  据统计,搬新不打2018年以来,家开姚桥片区累计完成680户搬迁任务。启幸其中大部分搬迁群众选择货币安置,并在安置房小区开启幸福新生活。

  配套齐 环境佳

  小区环境很温馨

  5月29日,气温骤降,但这并未影响市民丁正琼装修新家的热情。“抓紧时间,争取今年7月前完成装修。”丁正琼是姚桥新区雅东丽都安置小区住户,今年年初签订搬迁协议后,她便在该小区购置了一套约90平方米的住房。

  眼下,她和家人正忙着购买建材组织装修。用她的话讲,“房子问题落实了,心里才算踏实”。

  走进雅东丽都安置小区,无论是健身器材、园林绿化,还是规范的物业、标准化地下停车场,都与商品房小区并无两样。

  “现在的环境,比以往好太多。”搬迁前,丁正琼家住在姚桥新区石马社区蒙子组,“交通出行不便、配套设施跟不上”是她对以前生活的印象。

  “回来晚点,出租车都不愿意开进来。”丁正琼回忆,每逢农忙和夏季,还会经常停水和停电。而现在的小区,水、电、气、网全通,家门口有公交车站,附近有菜市场……丁正琼对未来生活有清晰的预期,对搬迁有更多理解与支持。

  该小区住户赵忠华也有同感。

  “以前姚桥是成片的棚户区,现在已经变身城市新中心。”赵忠华坦言,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建设者,也得益于搬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大家的配合努力,城市建设无从谈起。”

  搬进雅东丽都安置小区近3年时间,赵忠华退休后的生活十分丰富,“邻居们邀约走走转转,参加小区组织的活动也很巴适!”赵忠华说,和年轻人一样,他们也建有微信群,小区开展活动、谁家需要帮忙,都是通过微信群通知。

  而让赵忠华倍感贴心的是,除了每年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社区都会组织活动外,社区还会为年满八旬的老人庆生,传承敬老文化,营造小区文明和谐氛围。

  “白天很多人在上班,到晚上,小区才热闹哟!”赵忠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搞活动  助就业

  开启幸福新生活

  在姚桥新区像雅东丽都这样的安置小区有10个,规模大小不尽相同,但以小区为载体,让搬迁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却是一致的。

  “有房住,是开启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李昆表示,要让搬迁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对此,姚桥新区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在积极想办法。比如,成立“青衣妇女微家灵活就业实践基地”,启动青衣妇女微家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切实解决征地搬迁后居家妇女及“40后”、“50后”人群的居家灵活就业问题。

  又如,成立青青村社服务中心,为部分困难家庭提供增收渠道。据了解,该中心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用、产业联促”的“四联”模式,把脱贫村生态特色农产品集中起来、优选出来,线上订购与线下销售相结合,采取“农社对接”订单经营,让脱贫村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此外,姚桥新区与人社部门每年还将组织招聘会、就业培训会等,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途径和发展空间。

  从实际效果来看,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和改观。

  “搬迁并非‘签协议了事’。”李昆认为,搬迁群众从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地方搬到一个新环境,必然有情感上的不舍,甚至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但真正意识到搬迁的必要性、对未来生活有清晰的预期,绝大部分群众都能理解和配合搬迁,对未来的生活也很有信心。

  目前,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姚桥新区通过组织搬迁群众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小区成立“妇女儿童之家”及定期组织播放坝坝电影等,让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小松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