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與內在對話》:「無意識」是創意泉源,從中衍生出意識心智與整體人格

文: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

無意識的與內意泉源從意識與整作用

一天早上,有個女人一如往常地上車,對話開了好幾哩路前往辦公室。無意一路上,識創生出她的中衍想像力開展精彩的冒險之旅:她看見自己身處遠古時代,是心智個生活在戰亂及征戰年代的單純女子。後來她成為女英雄,體人憑藉力量及犧牲拯救了她的與內意泉源從意識與整子民,遇見一位愛她的對話堅強、高貴的無意王子。

想像全盤佔據了她的識創生出心思,她就這樣開過數條街道,中衍在每個紅燈前停車,心智在每個轉彎處打了方向燈,體人安全地抵達辦公室的與內意泉源從意識與整停車場。當她回過神後,發現自己竟然記不得是怎麼來到辦公室的,她完全想不起來自己過了哪個街口或是在哪裡轉了彎。她飽受驚嚇,問自己:「我是如何在完全不自覺的情況下開了這麼長的一段路?我的心飛到哪兒去了?當我在做夢神遊時,到底是誰在開車?」不過因為過去曾經發生過相同的情況,她把這個問題暫時擱下,朝辦公室走去。

她坐在辦公桌前開始計畫今天的工作行程,但是被一個同事給打斷了。這位同事就像是一陣颶風般瘋狂掃過她的辦公室,把她先前傳閱的備忘錄重重丟下,因為某些他不贊同的小事而大發雷霆。她被這一幕給嚇壞了,他的憤怒和事件的嚴重程度完全不成比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他,聽見自己的咆哮後,反過來覺察到自己小題大作。出於羞愧感,他低聲道歉之後就離開了。回到辦公室時,他問自己:「我是被什麼上身了?發生了什麼事?我通常不會因為小事而發火。這完全不像我!」他只感覺內在湧起一股怒意,跟朋友所傳閱的備忘錄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卻因為這件小事而浮出檯面。這份怒意從何而來,他自己也不清楚。

如果這兩個人有時間想想這整件事,他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在當天早上就已經感受到無意識的存在,透過每天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事件,我們得以經驗到無意識在各自身上引發的行為反應。

有時候無意識會與意識心智一起作用,當意識心智專注在其他事物時,無意識會接手駕駛,就如同前文中女子的經驗,「自動駕駛」開過幾個街口。某個片刻,意識心智在他處忙著,而無意識心智就會接手我們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我們在紅燈前停下,在綠燈時發動車子,遵守各項規則,直到意識心智回到此時此刻。這雖然不是最安全的開車方式,但是無意識的確提供一個優良且重要的內建備用系統,而且常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

有時候,無意識會產生充滿象徵意象的鮮明幻想,全面占領意識心智,長時間盤據我們的注意力。冒險、危險、英勇犧牲,以及愛戀等幻想內容,讓女子在上班路途中為之著迷,這就是無意識入侵意識心智,試圖表現的主要例子:透過想像的方式,運用情感充沛的意象的象徵語言。

我們經驗無意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突然興起的情緒反應,那些令人費解的歡愉或是非理性的氣憤,突然間侵入了意識心智,接手掌控。從意識心智的角度而言,這如洪水般的感受可說是毫無道理可言,因為並不是意識心智製造出來的。前文描述的男子無法解釋自己表現出來的反應強度,他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他覺得心中的憤怒是來自自身之外的。有那麼一刻,他覺得這一切「不像自己」。事實上,如此失控的情緒表現,真真切切是從某部分的他而來的,來自於他的意識心智所無法看見的內在深處。正因為這般隱晦未見,這個內在之地才被稱為「無意識」。

無意識的概念來自於人類對於日常生活的單純觀察: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內心的某些事物。有時候我們發現了某個記憶、愉悅的念頭、完美的點子及一種信念等,在非預期的狀況下從未知之處慢慢浮現。我們覺得內心某處其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帶著這些念頭,但是到底是在內心的哪個地方?它是我們整體心靈內未知的部分,同時也在意識心智範疇之外。

無意識是個奇妙的宇宙,包含著我們內在不可見的能量、力量、智能表現,甚至是各式人格,比我們大多數人所能了解的來得更大更廣,對照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日常,它有著自有的完整生命我們多數的想法、感受及行為,私底下都是源於無意識,它對我們的影響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也因此更顯重要。

當我們聽見無意識這個詞時,多數人都會有直覺感受,知道它意味著什麼。我們會將心中的想法連結上日常形形色色的經驗,無論是大事或是小事都交織在一起。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心思飛到「別處」時,下意識做出某事,之後又對自己所做的事驚訝不已。我們也能記起自己在某次談話中激動說出強烈的意見,那些我們內在所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會訝異:「發生了什麼事?我並不清楚自己對於那件事有如此強烈的感受。」當我們能夠更敏銳覺知無意識所浮現的能量時,就能學會問自己:「是哪部分的我相信那一點?為什麼這個議題會引發那部分未被看見的我如此強烈的反應?」

我們能夠學習更近一點看看這個議題,那個「席捲我的」是一股突然侵入的無意識能量。如果我認為這不像「自己」,那是因為我沒有理解到「自己」也包括我的無意識。我們身上隱藏的這些部分,有著強烈的感受,同時想要有所表現。然而,除非我們學習做內在工作,否則這些部分就是隱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

有時候,這些掩藏起來的人格令人難堪或是帶著暴力,一旦表現出來時,我們會覺得好丟臉。在其他時候,我們對於這些未知的內在力量及良好特質是有所覺察的,我們利用這些潛藏的資源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說出一些遠比過往所能給出的更清晰又聰慧的觀點,表現出從未洞悉的內在智慧,展現我們不清楚自己擁有的慷慨及體悟。這些林林總總的例子都會讓人驚訝:「我不是我原先所以為的我,我有著未知但又屬於我的正面及負面特質。」這些特質就在無意識裡頭,那兒是「眼不見的,心不念」。

我們都更比自身所覺察到的「我」來得浩瀚。在任何時刻,我們的意識心智只能專注在整體存有中有限的部分。儘管我們試圖有自知之明,在無意識的巨大能量系統中,仍然只有小部分被併入意識心智或是在意識層面運作。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進入無意識,同時樂於接受無意識的訊息,這是發掘自身未知部分的唯一可行方式。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非自願

象徵語言是無意識表現自己的方式。我們並非只透過非自願或是衝動的行為而看見無意識,還有另外兩個自然通渠得以讓我們橋接與無意識的間隙,並與之對話:一是透過夢境,另一個則是透過想像。這兩個高度精煉的溝通管道都是從心靈發展出來的,無意識及意識層次因此能夠相互對話、共同工作。

無意識發展出在夢境及想像中所使用的特殊語言,也就是象徵的語言。我們將會看到,所謂的內在工作主要就是學習無意識的象徵語言的這門藝術。因此,我們會將多數的時間放在研究夢境、想像及象徵主義的運用上。

無意識的溝通企圖,多數都不為我們所覺察。無意識會在夢境中浮上表面,但是鮮少有人有足夠的資訊嚴肅看待自身的夢境、了解夢境的語言。無意識的活動也是顯著的想像活動:迸發的幻想就如同泡泡般,飄過意識心智的場域,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真實的幻想洪流經常捕獲許多人,如同流水一樣流過心智的邊緣地帶。我們以為是自己「在想」,或是以為是自己「在計畫」,但是更常見的狀況是,我們在做白日夢,在幻想泉流中失神了好幾分鐘,之後才回過神來回到周遭的環境、回到手邊的工作,以及正在和我們說話的人身上。

想要真的理解我們是誰,想要成為更完整且整合的人類,我們必須進入無意識,與之溝通。我們自身及人格中的許多決定性特質,很大部分是包含在無意識當中。唯有進入無意識,我們才有機會成為覺知、完整、完滿的人類。榮格說過,當我們透過進入無意識並學習其象徵語言,我們得以活出更豐富更充實的生命,我們開始與無意識相伴而生,而非受其施捨或是與之不斷交戰。

然而,多數人並非出於自願進入無意識,而是當無意識成了麻煩之後才開始覺察到無意識的存在。現代人失去了與內在世界的接觸,我們與內在世界之所有有所交集幾乎都是因為心理受了苦。舉例而言,一個女子以為事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下,但卻發現自己極度憂鬱,既無能擺脫也無法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又或者是一個男人發現自己的生活與深藏內在、從未檢視的無意識意念格格不入,他覺得被兩邊拉扯或是感到憂心忡忡,但怎麼都無法解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我們經驗到自身無法解決的莫名衝突,當我們開始覺察到內在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原始的以及帶有破壞性的衝動,當我們因為意識到態度與本能自性矛盾而遭受精神官能症狀之苦時,我們就會開始明白無意識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明白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正因為這樣的病理表現,也就是個案的心理苦痛,那源自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關係瓦解所造成的苦難,榮格及佛洛伊德重新發現了無意識的存在。

7vcb63vegqcpyy3ig0kbe8mlelhtej佛洛伊德(前左)與榮格(前右)|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榮格發現無意識不僅僅是意識心智的附屬物,換句話說不只是遺忘的記憶或是那些被壓抑的不愉快感受。他對無意識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以至於西方世界至今仍然沒有完全領會這個假設的含義。他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衍生出單一個體的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正是這些出自於無意識的原始素材,讓我們的意識心智得以發展、成熟,並擴展成包含內在所有的潛在特質。也正是這個珍寶,讓我們得以憑藉這些未察覺但是與生俱有的優點及特質而顯豐饒。

榮格讓我們看見意識及無意識心智在整體自性的平衡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當兩者無法維持平衡時,就會導致精神官能症或是其他的失調。

意識的發展

榮格的研究及臨床工作讓他得出結論,無意識是我們人類整體意識的真正源頭所在;無意識是人類在秩序思維、推理、人類覺知及感受等能力的根源所在;無意識是人類的原初心智(Original Mind),是我們的物種發展出意識心智的原始基礎,接續千年的發展而達到今日我們所擁有的細緻程度。我們的每項能力、意識運作的每個特質,最初都是包含在無意識當中,之後才從那兒找到浮出意識層面的路徑。

榮格針對人類意識能力、其角色及意義發展出令人讚嘆的觀點,他看見在自然中所運作的創意力,透過無垠萬古的宇宙而孕育誕生出這份我們稱之為意識的稀有特質。經由人類這個種族,自然的巨大無意識心靈得以緩慢地讓當中某些部分變成意識。榮格相信神及所有的造物者是隨著時間的孕育將意識覺知帶入宇宙當中,而人類該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動演化繼續向前進。

人類的意識是從無意識的原初物質中發展而來的,透過將無意識內容緩慢提升到意識層面而得到持續滋養,然後成長,其目的在於形成一個更完整、更有意識覺知的個體。無意識素材的納入必須持續進行,直到最後意識心智能夠反映整體自性的全貌。

榮格相信每個人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有各自的角色功能。因為集體人類的意識能力是從無意識心靈演化而成,個體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在各自的人生中再次重複人類種族的演化歷程,每一個人都需要成為個別的容器,帶著意識的演化繼續向前進。

我們每個人都是實現宇宙歷程的縮影,因此會落入無意識內含物邁入意識心智層面的運行歷程。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自我–心智反向運行回到無意識的歷程,再次連結起生命原初的根源。

存在我們無意識之內的是原始模式,也可以說是藍圖;我們的意識心智及整體的人格功能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成形,打從出生開始,年復一年持續歷經緩慢的心理成長,以朝向真誠的內在成熟。這個模式,這個眼所不見的矩陣式能量,包含了組成整體心理存有的所有特質、所有優勢、所有缺陷,以及一切基本的架構及成分。

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這個原始能量倉庫中只有少部分成分得以同化進入意識人格當中,這個原始藍圖中只有少部分得以在意識層面實踐。

個體內在的無意識模式就如同一座教堂的草圖:首先,當這個草圖被轉譯為有形的實體時,只有概略輪廓可見。一段時間之後,實際結構的一小部分完成,足以暗示藝術成品最後的樣貌。幾年過去,一磚砌上一磚之後,宏偉建築聳立眼前,直到嵌入最後一塊磚,完工。唯有在那一刻才能顯現出建築物的華麗景象。

相同的,每一個個體人類的真正深度及高度,唯有當人格的主要成分從無意識潛能層面移轉,並在意識作用層面實踐時,才是完全體現。

我們每個人都在建造人生、建造宏偉建築物,每個人內在的藍圖及基本架構都奠基在無意識深處,因而需要向無意識諮詢、與之合作,以實踐與生俱有的完整潛能,而我們也需要面對伴隨內在成長歷程而來的挑戰及痛苦改變。

相關書摘 ▶《與內在對話》:我們只專注於外在物質世界,但內在世界才是最終得面對的現實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
譯者:徐碧貞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無意識,是心靈的內在之地。當我們做夢,或是驚呼「這不像我!」、「我怎麼辦到的?」、「有個無法掌控的自己席捲了我」,或生活不斷遭遇類似困境時——可能就是無意識來打照面了。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發展出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榮格更認為,你我生來注定要成為的完整人類,這過程稱為「個體化」。唯有意識與無意識攜手合作,才能打通個體化的任督二脈,使意識心智成熟,並實現自我內在的潛質。

我們該怎麼主動伸手與無意識合作呢?本書作者強森為榮格分析師,他認為有兩種「內在工作」可以深入無意識:一是夢境工作,二是積極想像,兩種都是透過象徵、意象與原型來解鎖無意識的大門。

內在工作是進入無意識的直接且強大的方式。透過內在工作,我們可以獲得內在深層意識的覺知,邁向自性的整合,懂得自己內在的富有,不需要成為他人。

「學習與無意識工作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解決衝突或是處理精神官能症狀,而是發現更新、成長、力量及智慧的深刻泉源,得以與發展中的特質根源建立連結,與帶出整體自性的歷程相互合作,學習接觸到在內在等著我們的豐沛能量及智慧。」——羅伯特‧強森

1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