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大井頭放電影》:當李安在好萊塢成功發展,全美戲院開始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

第五幕 老戲院的大井電影當李文創之道

時間不斷地,繼續向前走,頭放在電影已死的安好年代裡,曾經富麗堂皇的萊塢大戲院,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變老,成功過去在這裡孕育電影夢的發展小小孩們,長大成人,全美兒時戲院裡的戲院大銀幕上正上演著自己導的電影,從膠捲走到數位,開始看板每秒24格到120幀,保存從台南走到北美……電影,手繪在今日.全美,作為不散。號召

  • 第二場:轉型之路──全美戲院的大井電影當李文創提案

吳家第一代吳義垣與歐仙桃從接手開始,便遭遇插片風暴、頭放銀行貸款、養育幼小子女等多重壓力,絕處逢生後他們將全美戲院從首輪院線轉型為二輪戲院經營,也承租下實踐堂。事業漸入佳境後,他們買下戲院對面辦公室兼住家、今日戲院,開設今日精品街重拾百貨舊業,使「今日.全美」這塊招牌的版圖更加擴大。

在這段期間,雖然他們遭遇到彩色電視、錄影帶、光碟,再到網際網路等對於觀影習慣改變的衝擊,看盡中正商圈與民權路、永福路所映照出的城市變遷,也看著台南市區戲院版圖從百家爭鳴到影城獨霸,吳家仍以「勤儉守成」撐過每個階段。數位化革新也未打倒他們,反而與時俱進,將硬體設備升級到能與首輪院線平起平坐,帶給觀眾更高階的影音體驗、更舒適整潔的觀影環境。

一路上經歷過的大風大浪,對於今日.全美戲院與吳家來說,危機就是轉機。一次次的困境使他們更加堅強茁壯。隨著吳家第二代吳俊漢和吳俊誠兩兄弟接手,與統一中國城戲院打了近二十年的「中美戰爭」,反而更激發他們的求生意志,要走出屬於今日.全美戲院獨有的路。

1612419863643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南方影展在全美戲院舉辦,當時觀眾排隊的盛況。

2000年年初,台灣開啟了文創風潮,吳家第二代到社區大學學習文創課,進而應用於老戲院的轉型之上,加上第三代在國外習得博物館學歸國,今日.全美戲院開始講自己的故事。當時李安導演在好萊塢成功發展,全美戲院串連起國際大導演與這間在台南的老戲院之間的緣份,也開始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開發出衍生的文創商品及開辦研習課程,獲得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今日.全美戲院除了固守放映二輪電影的本業外,也藉由文創方法活化老戲院,進行電影院內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又因應社群媒體的時代潮流,除了用會員卡固守老顧客外,也運用有趣的方式讓年輕的顧客能進到戲院裡頭互動,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裡,今日.全美戲院將自己定位成一間充滿人情味與有故事的老戲院。

重新回顧今日.全美戲院這二十年來的文創實踐,統整出「台南影展的陪伴哲學」、「大導演記憶中的電影院」、「戲院文物百寶盒」、「戲院舞台的表演回歸」、「群眾交流的集散地」五個大方向,提供台灣老戲院們未來在轉型上的想像提案。

  • 台南影展的陪伴哲學

今日.全美戲院除了是台南市區僅剩的二輪戲院,目前也是許多台南在地影展重要的合作夥伴,更是許多南部大學影視科系畢業製作發表的首選場地,如台南藝術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也時常進行產學合作,造福許多莘莘學子。

吳家不只出借放映場地,心有餘力還會親自跳下去幫忙展務,給予影展端專業的建議,老戲院也從影展團隊所發想的創意活動中得到不同啟發與刺激,雙方維持著友善的關係,在南部影像工作者間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也創造出全美戲院獨特的「陪伴哲學」。

161241975137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3年「老戲院,台南人的美麗時光—張作驥導演影展」

在南部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南方影展」,發掘過國內外得獎的重要紀錄片無數,許多經典片如《無米樂》、《生命》等都從這裡開始發光發熱;南方影展歷屆也多次在全美戲院舉辦,吳經理回憶到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男孩》就在這裡隨影展首映,他當時還邀請很多小朋友一同觀賞,當天口碑與觀眾都爆棚。

近年來為紀念鄭南榕先生追求百分百自由的精神所開辦的「我主張 台南言論自由日」系列活動,只要有影展串連都選定在全美戲院進行,也都是場場爆滿,更可貴地是藉由這些議題式的影片能激發起觀眾對於民主自由的思辨,全美戲院頓時成為公眾討論的平台。

另一個面相,政治人物也會將競選活動、就職活動運用影像媒介與影展機制,包裝成為具有媒體話題的記者會活動,如2010年賴清德曾在全美戲院舉辦《看見未來》競選影片首映會、2019黃偉哲市長就職周年舉辦《暖男市政搜查隊》施政成果短片放映等。這也可以回溯到在戒嚴時期,戲院是少數可以進行公開集會的場所,有些地方民代的政見發表會就會選擇在戲院發生。

2010年與新化的歐威紀念館合作,舉行已故知名演員歐威演出的《養鴨人家》、《故鄉劫》義演,還邀請孫越、歐威夫人進行映後座談,一同懷念這位台灣電影史的傳奇巨星,這樣透過老電影復興老戲院的方法學也能在國家電影中心開辦的「電影聚落串聯行動」裡看見,將數位修復的經典片與老戲院情境共融,讓不同年紀的觀眾能夠溫故知新。

全美戲院陪伴的不只是在地影展、等待發光的影片、老電影文化,也延續過往提供大學生畢業製作放映的經驗,打造一個給新銳電影創作者放映的舞台,並嘗試解決國片長期在台灣放映端遭遇到的問題,以群眾集資方式在2016年進行「大銀幕小心機」計畫,讓票房能直接回饋給電影團隊,也提供新導演與觀眾直接交流的平台。

5-2-2(2)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5-2-2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阿嬤的夢中情人》於全美戲院的拍攝現場側拍
  • 大導演記憶中的電影院

2007年法國坎城影展為慶祝六十週年,邀集多位國際大導演拍攝其《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ema, 2007),其中有兩位台灣導演在名單中,分別是蔡明亮的短片《是夢》(2007),當中他回到馬來西亞童年的戲院,重現兒時與爺爺奶奶攜手去看戲的情景,交疊出虛實交錯、是夢是真的影像詩。

另一部則為侯孝賢導演《電姬館》(2007),由張震、舒淇擔任男女主角,並以麻豆電姬館作為主場景,招喚台灣古早鄉村型戲院的記憶,在結尾處則對比著當代人去樓空的淒涼樣貌,為了拍攝老戲院內部的場景氛圍,特地來到保留戰後戲院完整風貌的全美戲院進行取景。

同樣的時代背景,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共同執導的《阿嬤的夢中情人》(2013),當中要重現的是台語片時期的風光,拍攝期間將全美戲院打造為「好萊塢大戲院」,現場動員四百多位臨演,將觀眾座席鋪滿,看著男女主角藍正龍、安心亞登台飆戲。

如果要請大導演李安拍一部他「記憶中的電影院」,那肯定非全美戲院莫屬了。國高中時期的李安在這裡看盡無數八大影片公司出品的好萊塢經典電影,一放學就騎著腳踏車從學校到全美戲院看洋片,將鐵馬寄放在附近同學家所開設的診所,安全滑壘躲進黑盒子裡,當時全美戲院的票價低,自然成為學生族群的首選。

千禧年後,《臥虎藏龍》在全球電影市場觀眾口碑、影展獎項與票房的成功,使得李安導演在好萊塢的名聲地位直線上升,這陣李安旋風也吹回到家鄉台灣,媒體順勢將其封為新世紀的「台灣之光」。全美戲院也在李導演光榮回鄉與宣傳新片期間,分別於2001年、2004年邀請他重回戲院舉辦《臥虎藏龍》影迷簽名會、《綠巨人浩克》電影座談會,當時都在台南市區造成轟動。

1612421114715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2127236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21291195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250424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272817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29360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362103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 戲院文物百寶盒

目前今日.全美戲院為數豐富的文物,光是建築體本身就保存了戰後初期的戲院原貌,建築外部即使現在被巨幅的手繪看板遮住,頂樓陽台牆面上「THE FIRST CHUANCHEN THEATRE」(第一全成戲院)的字樣、蝙蝠與海馬裝飾仍完好地鑲嵌在水泥上頭,沒有被時間所侵蝕。

蝙蝠與海馬的裝飾圖騰可視為當時期流行的Art-deco裝飾藝術風潮的在地實踐,牠們在台灣文化裡都是吉祥的動物,分別象徵著「五福臨門」與「多子多孫」,也是創建者歐雲明先生對於戲院能生意興隆、繼往開來的期許,今日.全美戲院也曾將兩種動物作為戲院吉祥物,讓觀眾用陶土捏塑,進行復刻、彩繪。

全美戲院建築外的海馬裝飾圖騰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建築外的海馬裝飾圖騰
全美戲院建築外蝙蝠與菱形裝飾圖騰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建築外蝙蝠與菱形裝飾圖騰
全美戲院建築外英文商標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建築外英文商標
全美戲院建築外蝙蝠裝飾圖騰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建築外蝙蝠裝飾圖騰

不過天台上的屋頂就沒像外牆上的字樣那麼幸運,2005年夏天由於颱風的襲擊,使得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老屋頂嚴重破損,甚至導致戲院內部漏水,原本的屋頂結構採用木作打造,並在西式的檜木桁架上方再罩上一層水泥屋瓦面,

這樣日式工法具有防腐防震的功用,但最後還是敵不過時間與風雨的夾擊。

全美戲院於隔年2006年進行屋頂的翻修工程,將舊有瓦片的拆卸下來,用仿製的鐵皮進行包覆,當時將拆卸下共計兩千塊以上的瓦片開放給民眾索取紀念,每一塊瓦片特別製作證書,也東西南北順序標示上流水編號,以餽贈儀式重新串連起全美戲院與市民間的關係。

161249389830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92371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91404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3946580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李安以《斷背山》再度席捲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夕,全美戲院特別將屋頂取下的第一片老瓦片,將其編號為001,優先致贈給李安導演,以雙關祝福他成為「全美第一」,也將故鄉台灣的熱情與祝福傳遞給他。此外,全美戲院也將之分送給奇美博物館、台南藝術大學等文化單位。

延續著以戲院屋瓦作為紀念物的經驗,全美戲院同樣挪用電影文物再利用概念,在2007年順勢推出「電影百寶盒」──以過去裝著膠捲的片盒為禮盒,內含有一段隨機的三十五釐米膠片、兩張復古電影招待券、兩張戲院VIP會員卡、一片全美戲院故事紀錄片DVD,以及一套特製的圓形手繪電影看板明信片,提供給不管是資深影迷或是過路的觀光客選購,這個文創大禮包最後還榮獲當年府城最佳伴手禮獎的榮譽。

5-2-7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7年全美戲院推出「電影百寶盒」
  • 戲院舞台的表演回歸

戲的發生必須建構出「舞台」,從野台走入內台,傳統戲院、梨園來到日治時期,以現代化的「劇場」稱之。當電影直衝入觀眾眼簾,出現專門映演電影的「映畫館」,以電影與戲劇混合經營則稱之「戲院」,許多又以「座」、「館」進行命名。

戰後,兼營表演戲劇的戲院逐漸式微,電影成為專門主業,相繼成立的獨棟「電影院」都捨棄了過去戲院的表演舞台配置。千禧年後,百貨公司內多廳放映模式的「影城」,更成為當今觀影的主流空間。

戰後初期興建的今日與全美戲院,放映廳內目前仍保留了鏡框式舞台的格局。銀幕前方有能進行開闔的紅布簾,作為開閉幕使用,後方則有連通後台與演員休息間的通道,兩間戲院不僅能播映電影,也能作為戲劇表演使用。從早期傳統戲曲、歌仔戲、辯士說戲,中後期歌廳秀、牛肉場,到現在的舞台劇與演唱會,不同型態的演出輪番上陣。

2016年起,今日.全美戲院回溯自身戲院與舞台表演之間互動的歷史,以舊名「全成」為號召,每年年末舉辦「全成有戲」系列的戲劇活動。開辦第一年邀請漫才與相聲表演團體,以詼諧輕鬆的節目先讓市民對表演藝術不產生距離感。

161249403311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970年代全美戲院的鏡框舞台,當時銀幕的布簾會有廣告在上頭。

在自辦「全成有戲」之前,今日.全美戲院就與稻草人舞團、雞屎藤民族舞團合作,在戲院進行貼近台南文史的演出。不只有表演戲劇,也曾將戲台轉換成為流行音樂的演唱會的舞台,包括2014年金曲歌王謝銘祐在此舉行《情.也獸》新歌演唱會、2009年回聲樂團結合科技藝術舉辦心電回聲演唱會,近期則有歌手朱頭皮「普拉斯未知之境」說唱會等。

這樣的舞台表演回歸,不僅藉由表演藝術、藝文活動活化老戲院空間,或延續著戲院曾為舞台表演的歷史;對於今日.全美戲院第三代經營者赴英修讀博物館學的吳堉田來說,其實是有感於台南市目前正規的演出場地,除了文化中心內擁有近兩千位的大型演藝廳、兩百多位小型的原生劇場外,其實缺少中型的表演場地,而今日.全美戲院的規模剛好填補了這個市場空缺。

這股藉由表演戲劇導入,進而活化老戲院空間,召喚過去在戲院看戲的記憶。這個風潮也從民間吹向官方,2018年起台南市文化局新營民治文化中心以「老台新藝」為名,有意串連起雲嘉南地區經過翻修轉型成功的老戲院,組成老戲院聯盟,將過去這些戲院作為鄉鎮裡文化中心的榮景找回來。

5-2-9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雞屎藤民族舞團in全美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雞屎藤民族舞團in全美
5-2-12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求婚活動
  • 群眾交流的集散地

今日.全美戲院除了有好看的電影、影展、舞台戲劇、音樂表演吸引著不同的影迷、戲迷、樂迷,也曾舉辦過不同性質的活動,有些是戲院自己主辦、有些是場地租借,有些則是觀眾自發。戲院不只是戲院,也是一個集體進行情感交流的集散地。

其中一個招牌活動是新人包場求婚。當全美戲院所放映的電影結束後,場燈一亮,驚喜而出,男主角拿著鑽戒向心愛的女主角真情告白,這些橋段流程由戲院端全力配合與親友團互相協助下,讓主人翁能贏得美人歸。從2007年5月20日開始,有無數對情侶檔在全美戲院許下他們的終身大事,到近期在戲院服務五十多年的顏小姐的兒子,也在他最熟悉的成長地求婚成功,戲院見證他邁入人生下個階段。

每當幾個世界運動賽事開打或是重要頒獎典禮舉行,酒吧、美式餐廳總會開啟直播,讓客人能在同個空間裡共襄盛舉。全美戲院曾舉辦過相關活動,2008年奧運期間,全美戲院負責人本著對棒球的熱愛取消早場電影,透過六百吋銀幕和立體音效播放棒球賽事直播,免費開放民眾入場並邀請台南在地棒球隊,一同到場為中華隊加油。

2006年、2013年,李安分別以《斷背山》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入圍奧斯卡。兩次頒獎典禮當天,全美戲院都在戶外寄車處架起電視牆即時轉播,提供台南鄉親為李安導演集氣加油的平台。當頒獎人宣布李安拿下最佳導演獎的那一剎那,全體觀眾陷入瘋狂,大家舉起雙手、歡聲鼓舞。

1612494242197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全美戲院為李安導演《斷背山》奧斯卡頒獎典禮集氣活動。
161249425623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全美戲院為李安導演《斷背山》奧斯卡頒獎典禮集氣活動。
161249426794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全美戲院為李安導演《斷背山》奧斯卡頒獎典禮集氣活動。

這種人情味的交流,也在2009年全美戲院慶祝六十週年的「擁抱分享愛」中可以看到。台南郵局特別在戲院設立臨時支局,提供影迷朋友蓋紀念郵戳、寄送手繪看板明信片,並將所得捐助給世界展望會原住民急難救助金之用。

1612494280186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1612494452490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相關書摘 ►《大井頭放電影》:在電影已死的年代,曾經富麗堂皇的大戲院從未想過會變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井頭放電影:台南全美戲院》,遠足

作者:王振愷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介紹】

王振愷,台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

  • 李安|電影導演
  •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 但唐謨|影評人
  •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 蔡明亮|電影導演
  • 蔡錦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 謝銘祐|詞曲作者
  •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8449677_RPhoto Credit: 遠足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