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充分挖掘官兵创新潜能

近年来,充分创新基层部队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挖掘“士兵发明家”不断涌现,官兵接地气的充分创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基层官兵处在强军实践第一线、挖掘军事斗争最前沿,官兵蕴藏着巨大的充分创新科技创新潜力。特别是挖掘随着一代代高学历官兵的涌入,基层部队科技创新人才基础愈加雄厚。官兵因此,充分创新应充分激发官兵潜力,挖掘为军事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官兵

打破专业壁垒

科技创新需要极高的充分创新开放性、灵活性和包容性,挖掘最忌僵化闭塞。官兵随着部队职能使命不断拓展,基层官兵所担负的任务呈现出多元化、全域化特点,单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新时代作战任务需求。激发官兵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打破专业壁垒。

曾经,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大多只钻研机械,学导弹工程专业的人才多数只钻研导弹。但有时,专业也存在局限性。高学历官兵具备优秀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发挥其专业所长的同时,应鼓励他们打破壁垒,拓宽学习钻研的专业门类。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还应采取个人意愿与组织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机关、基层实际需求,为每名人才制定成长路线,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最大潜能。应积极用好第二课堂,引导官兵自主选择赛道,深度参与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围绕战斗力增长发挥“群峰智慧”。

既要补齐短板也要升级长板。短板既是薄弱点又是潜力板、增长点。短板不补,必埋隐患;短板补齐,方增底气。补齐短板的过程,就是攻坚突破、强筋壮骨的过程。而升级长板同样具有价值。短板之所以成为短板,往往是因创新难度高。因此,也可引导官兵关注长板,进一步发挥已有优势,提升战斗力。

培塑创客文化

只有基层创新氛围浓郁,才能形成百花齐放、万众创新的局面。基层部队要加强教育引导,培育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文化底蕴。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当前,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走进军营、进入战位,要引导基层官兵学习科学家精神,形成以善于创新为荣、以故步自封为耻的风气,帮助官兵深植“我能创新”理念,以争当“军营创客”为荣。

现实中,部分官兵认为从无到有、“从0到1”才算创新,觉得门槛太高、产生畏难情绪。应通过宣传教育,让官兵充分认识到,“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前者独辟蹊径、探索未知,固然可贵;后者推陈出新、站在前人肩膀上多走一步,同样值得喝彩。同时,应纠正反智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认知。目前,仍有个别官兵认为创新是科技部门或技术专家的事,自己当兵时尽好本分就行,甚至认为搞创新是花架子、是不务正业。这种错误认知表面上难以察觉,实则仍有一定市场,急需加强教育引导,使创新的重要性成为官兵共识,让创新的紧迫性人尽皆知。

优化科创环境

让创新力转变为“强战力”,应充分发挥官兵首创精神,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要从制度层面保驾护航。应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奖励表彰、优待福利的引导作用,把“科技创新标兵”纳入日常评先评优主要类型,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对破解科技难题有重要贡献的官兵,提高表彰规格、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官兵创新活力,形成“兵专家”“金点子”层出不穷的局面。

要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从需求侧出发,注重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从“选训用管”全链路着手,把基层挖掘、培养的“军营创客”放到重要岗位,确保创新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优化保障机制。基层官兵与专业科研人才相比,存在研发时间少、经费缺、基础薄弱、资料匮乏等难题。因此,要常态化邀请院士、专家入营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官兵参与科技培训,形成“学科技、研科技、用科技”的浓厚氛围。此外,还应积极保障基层科技创新相关经费,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官兵轻装上阵。要保护官兵的创新勇气,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科学确定容错边界,合理设置认定程序,最大限度保护官兵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