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這個教育圈都面臨線上教學要「超前部署」的大學壓力,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日前對媒體表示,老師領薪遠距教學趨勢不可擋,水該大學教授若拚不過「知識型網紅」,工作個假等著被淘汰。這個近日,大學社群上在流行「寫下10個自己曾領薪水做過的老師領薪工作,當中有一個假的水該。」 讓我忍不住想跟風一下:
寫下10個大學老師領薪水做過的工作個假工作,當中有一個是這個假的。
1. 引發學習熱情
大學生已經脫離12年國民(填鴨)教育了,大學該教的老師領薪該學的基礎教育也該差不多了。作為多數人踏入職場的水該最後一段旅程,如果還是工作個假被動的學習自己根本沒有興趣的東西,那根本是浪費自己時間、浪費家人的錢,也浪費了國家每年的教育經費和補助。
擁有不同專業的大學老師要做的事,應該是先「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謂學習熱情,指的是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該門課程跟自己的未來有什麼關聯,是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或即便痛苦,依然有意願學習)。
2. 塑造學習氛圍
學生為什麼要「到學校」學習,而不是自己在家自學就好?最大的差別可能不是老師,因為我們在線上一樣可以聯繫到或跟前輩請教;而是到了學校,可以有一群一起學習和打屁的「同儕」。
大學老師除了引發學習興趣,還要可以營造一個好的團隊學習氛圍,例如更多的討論詰問,而非只有講授(除了傾聽也要會表達);成立學習小組,透過作業或專案由做中學(出社會也是要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創造學生間彼此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環節,學會尊重別人長處,也懂得正視自己的優勢(三人行,必有我師)。
3. 引導深度學習
引發了熱情、塑造了氛圍,接下來該做什麼?其實,對大學生來說,學習早該是自己的事了,老師的責任除了明確讓學生知道這件事,學習如何學習,還有就是適時的「啟發」和「餵食」吧。
多數大學老師在自己的領域擁有其專業,但如果是課本、網路上可以自己找到的教材就不用一頁一頁教了,該做的其實是「提點」重要的邏輯思考、針對學生不懂的部分「補充說明」、「延伸」知識在不同領域/產業上如何應用、以及提供不同程度的學生更多學習需求。可以的話,也願意跟學生學習(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現今大學的科系學院、各種課程設計,是因應工業化時代的「專業分工」而生;但如今是資訊(網路)時代,資訊和知識的取得相對來說容易太多,若老師還是用過去的「填鴨教學」,根本看不起學生。

4. 了解自己能耐
過去評量學生的方式,多半就是透過「考試」,但考試能夠證明「能力」嗎?這恐怕會是很大的問號。
我認為大學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能夠適時的「推坑」,讓學生在完成某個學習之前和之後,進一步清楚自己的能耐,也就是「我學會了什麼?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距離現實的職場或是專家距離有多遠?可以如何進步?」
換言之,老師自己先要清楚,校內跟校外(產業)的距離。
5. 學著關心社會
多數的人在學生時期都忙著念書、不太關心社會;這通常也反應了一個事實,因為許多老師並不關心社會。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沒有學習熱情、不願意學習新事物的老師,同樣也會反映在學生身上。
老師除了有專業上的深度,應該也要能夠展開學生視野的「廣度」。所謂的廣度,指的是專業知識之外,那些每天都發生在社會上的議題和時事,其實也很值得去了解和討論,老師應扮演「丟球」的角色,讓學生學著去關心社會、理解不同族群、同理不同觀點,才不會教出一個又一個冷漠的公民。
6. 知道自己是誰
在學校修了那麼多課(法定畢業學分128),然後呢?最終,所有人都會走入職場、進入社會,不管你的成績高低、主修什麼、哪間學校,每個人都得坐在桌子(或螢幕)的另一端,試著說服對面的面試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身為一個大學老師,至少要做到的的事,不是在學生踏出校門後給他一張畢業證書,而能夠協助他/她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工作觀,清楚知道「我是誰」、「我的信念是什麼」、「我正在做什麼」、「我想在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7. 理解並且支持
一般來說,學校的老師至少會比學生大一輪(12歲)左右,這通常代表老師應該經歷過更多的人事物,也就是認識更多的校友、擁有更多的資源、累積更多的經驗。
其中,更多的經驗應是中性的,經驗有其價值,但過去的成功模式不見得適用於不同人、不同時代,老師也該學著去理解學生,不該輕易否定或給出「不可能」的答覆。
至於引介合適的校友和資源,多數的老師「拿不出來」,其實就是因為在校期間鮮少去關心學生的未來生涯,或給予任何支持和幫助,當學生出社會後只能靠自己,畢業後自然不會感謝老師、或跟老師保持良好的關係,以至於學校和老師不容易跟校友和業界建立連結,當然就很難提供外界資源給在校生,因而不斷惡性循環。

8. 研究和產學合作
過去幾百年來大學老師主要職責之一,透過機制鼓勵教授和學校、讓終身職的「教授」擁有做科學發展或社會創新等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學術自由。(根據2018年教育部公布「107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其中,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
9. 大學社會責任(USR)
USR近幾年在各大專院校很夯的工作之一。教育部認為大學師生除了在自己專業領域持續研究創新,更應和當地社經及產業發展結合,將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帶動所在地區繁榮與發展。(根據教育部審查公布,第一期計畫107~108年度預算12億元;第二期計畫109~111年度9億)
10. 當知識型網紅
這幾個月大學老師的「熱門職缺」,一個知識型網紅該做什麼呢?大概都不用做上述的工作,以YouTuber為例,只要找個適當的平台,固定且持續的發表自己的「專業」內容,學會拍片、剪輯,再把專業講得生動有趣,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有趣的人,就可以逐漸累積有需求的閱聽者自己上門。

以上,就是我認為十個「現在」的大學老師領了薪水該做的工作。其中,可能不只一個是假的;因為多數大學老師,根本沒做到的可能超過一個。
就如同在社群上跟風的大家,到底是覺得那些曾領薪水做過的「工作」沒有價值,還是那些「工作」其實根本不值得一份薪水?抑或是值得更多?
而這些大學老師領了薪水該做的事情,到底是「工作」沒有價值,還是「工作的人」不值得一份薪水?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解析大專院校難以「超前部署」遠距教學的七道陰影
- 當老師變成直播主:疫情肆虐「停課不停學」,各國網路遠距教學怎麼做?
- 面對「學習碎片化」,多數大學推的「跨領域」其實都搞錯了方向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