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香港以後沒有新聞可看?

「無咗《蘋果》、香港無埋《立場》同《眾》,後沒以後點睇新聞?」

過去幾天,有新你有問過以上這問題嗎?

我有,香港而且不只一次。後沒這問題的有新出現,固然是香港對以上三家傳媒機構,以及其他民主派媒體極速倒下的後沒一種回應以及情感宣洩,但與此同時,有新也可能是香港我們對(特定)「媒體」高度倚賴、對自身「新聞」口味缺乏認知的後沒一種反映。

先說前者。有新

誠然,香港《蘋果日報》、後沒《立場新聞》和《眾新聞》三者都在香港的有新傳媒生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蘋果》旗幟鮮明、內容包羅萬有,而其兼具「報道+動員」這定位,絕對罕有;《立場》在資訊整理、展現方面的功力,專題報道題材之廣、鑽研之深,短期內也無人能及;至於《眾新聞》的專業、翔實,根本就是長期被廣大讀者所低估,更別忘了在「有線中國組」全體「起身」後,它如何快速將眾多猛將收歸旗下,幾番功夫,就將其對「中國新聞」報道的準繩與深入變成一大賣點。沒有其他離去的媒體,全部都有其特色、角色。以上這些當然是事實,而忠實讀者要在一時三刻間「轉看」其他媒體也有其困難,但恕我不能同意由此就直接得出「無新聞可看」之結論。

若說偏近以往泛民主派立場的媒體,在地的有《獨立媒體》、《誌》、《Hong Kong Free Press》,而已將總部搬至新加坡的《端傳媒》也值得一看(縱然對不習慣閱讀長文的讀者來說,看《端》應該頗為吃力),還有《RFA》和那些在《蘋果》倒下後散落一地的「枝葉」,如《娛壹》、《Channel C》、《體壹》、《MM - Mill MILK》、「記者 陳珏明」、「記者 梁嘉麗」等等眾多新媒體、自媒體,以及眾多公民記者,不也是日復日在努力產出內容嗎?所以,問題不在於「無新聞可看」,而在於「我們有多願意去自己找新聞看」。

而「找新聞看」這事,其實可以推展出一個更宏大的問題︰我們究竟要看甚麼新聞?因為人人的口味和習慣不同,以下我只可以用自己的標準來將我看的「新聞」歸類。

突發、即時新聞

這類新聞確實會因為以上三者(特別是《蘋果》和《立場》)的消失而令人有所失落——還記得以前那些會「連環轟炸」我們的即時報道媒體notification嗎?但慢慢下來,我發現,自己日常接觸的資訊中,有不少都不需要如此的「快」,甚至不需要那麼「多」;而一旦將標準稍稍放低,以上提及的好些媒體基本都能「補位」。再退後一萬步,不計剛才所提及的,看《商業電台》、《香港電台》、《NOW》、《有線」、《明報》,甚至《香港01》、《東方日報》、《TVB》的也可,因為看這些內容事,我想要知道的是What(有甚麼事發生)以及少許的How(怎樣發生),而不是Why(為何發生)。

解析性新聞

這一類算是回應Why的新聞。老實說,本來已不見得有很多機構做得到和做得好,現在媒體數目減少了、大氣候改變了,要找到也確實不易;唯有多讀些不同內容的書或讀物,訓練自己能努力去回答Why。

本地偵查報道

比起解析性新聞,我覺得本地偵查報道的失落才是最值得關注的事。因為這事不單是在回應Why,更是將一些大家本來不知道/未必會知道的事,透過長時間觀察、資料整合、分析、呈現,環環相扣地炮製而成。而我認為,社會中若沒有了它,長遠會影響我們對不少事物的認知和想像,好些能夠改變的陋習亦會因為沒有即時被發現而錯過改變機會。

媒體逐一倒下對讀者、對社會必然會造成影響,但卻不應該成為我們懶散、不主動尋找合適資訊去閱讀的擋箭牌,要說一句「以後無新聞可看」很容易,不過,如果沒有看清現時仍在記錄、報道的人,不思考自己究竟想看甚麼的情況下就說出來,未免有點不負責任,尤其當中心化組織之路已越見難行之時,作為個體如何實踐去中心化,更是不能迴避的思考題。至於自媒體、新媒體在新時代的前路如何?有機會再分享。

271488253_4658968437473100_1489696982169圖片由作者提供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新聞NEWS是由東南西北這四個英文字詞的首字所組成,因為所有新聞都是新聞工作者跑遍東南西北得來。謹以此向新聞工作者致敬。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見作者Facebook。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