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大馬前主播的告白:國營媒體欠薪、報業被壟斷,大馬媒體機構何以成了「血汗工廠」?

2022年8月8號,大馬斷是前主欠薪我裸辭離開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以下簡稱馬新社)的第16天。凌晨,播的報業被壟我在臉書粉專寫下自己的告白國營構何工作遭遇,這則帖文很快引起前東家的媒體馬媒關注,也很快升級為朝野、體機媒體關注的成血廠事件。

當一個機構內的汗工暗黑內幕被揭露之後,官方回應的大馬斷方式就如預料之中,從機構執行長、前主欠薪主席到通訊及多媒體部副部長的播的報業被壟回應都是試圖將這些指控導向筆者的「個人問題」,如建議筆者去「體檢」,告白國營構何而前東家面馬新社一度表示要對筆者訴諸法律行動。媒體馬媒

面對這些政治壓力,體機需要更強大的成血廠心理素質,我也不斷叩問自己,究竟馬來西亞媒體環境是否有改善的可能性?在馬來西亞,媒體勞動生態惡劣是公開的秘密,但馬來西亞的媒體究竟是如何變成血汗工廠的?

媒體的資源整合與無效轉型

媒體機構的整合是馬來西亞媒體產業近20年的生存之道,在網路崛起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廣告被新媒體瓜分,背後的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少,自然就必須節流。

舉例來說,馬來西亞大型的華文報社有《光華日報》、《東方日報》(已無實體報紙,已全面網絡化)、以及世華媒體集團(在海外還有香港《明報》)旗下的《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商報》和《中國報》等四大報。原是個別獨立報社的四大報,多年前被商人張曉卿「壟斷」在世華媒體集團旗下後,四大報的資源整合形式就是簡單的共用。許多採訪項目只需要派出一名記者及一名攝影完成後,就能夠讓四大報都有同一則新聞,在後期甚至只派一名記者兼任攝影師的工作。

至於有多語言(馬來文、英文、中文或淡米爾文)的電視台和網絡媒體,就會進行精細分工,由馬來語或英語記者外出採訪,後續由華文組以及淡米爾文組翻譯使用。這裡有一個很弔詭的情況,一般上無論在任何環境,掌握多元都是加分項,但是在多語言的新聞媒體機構內,掌握多語言的記者通常會被要求執行後勤翻譯工作,與前線採訪、外國出差無緣,掌握多語言的記者出差就理所當然的要無償承擔雙倍甚至三倍的工作量。在這環境下潛移默化之後,甚至會有一些媒體人會將華文媒體記者被壓榨的情況歸咎於記者本身不思長進,無法承擔多語言的新聞內容產製工作,活該低薪。

媒體機構尋找出路的另一個方向就是轉型,尤其紙媒近年來都在停刊夜報、減少印刷,將內容都放上網路平台,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影音新聞,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可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轉型的過程中,大家並沒有認真去理解不同平台對資訊要求,最簡單粗暴也是最低成本的做法,就是將原本平面的內容經過背誦配圖製成影片,根本不符合現代人對影音的感官需求。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