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

麻黄源自麻黄科草麻黄、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常用成分干燥草质茎,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同类相须(如麻黄-桂枝)、药对药理异类相使(如麻黄-附子)、化学升降相宜(如麻黄-苦杏仁)、作用展寒热相制(如麻黄-生石膏)和散补兼施(如麻黄-甘草)5个方面。究进药对配伍后,麻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常用成分如麻黄-桂枝配伍后,药对药理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化学并且产生了新的作用展挥发油,3∶2比例配伍减毒增效明显;麻黄-附子配伍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究进毒性降低;麻黄-苦杏仁两药配伍宣降相宜,麻黄互制其偏,常用成分相使之中亦有相杀;麻黄-生石膏合用,药对药理相反之中寓相辅,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起到减毒作用;麻黄-甘草以12∶3配比侧重于减毒,以12∶6和12∶12配比则侧重于增效,与甘草调和诸药不谋而合。不同药对具有不同药理作用,如麻黄与桂枝、附子、甘草配伍具有抗炎作用,麻黄与桂枝、附子配伍具有镇痛作用,麻黄与桂枝、生石膏配伍具有解热作用,麻黄与杏仁、甘草配伍具有平喘作用;此外,麻黄-桂枝配伍可以保护神经元,麻黄-甘草配伍有利尿、抗免疫等作用。对麻黄常用药对传统功效运用和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研究麻黄药对提供参考。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微苦,温,归肺和膀胱经。麻黄的作用以发散和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石膏则宣肺泻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名医别录》谓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显示麻黄具有多种功效。麻黄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并且多种结构类似,其中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可以兴奋中枢。麻黄水溶液有发汗、平喘、利尿、升压、抗过敏,以及胰岛素样等作用,这可能与其化学成分如麻黄碱、挥发油和多糖有关。

在长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在以麻黄为君药或臣药的方剂的运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药对,并不断发展。《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四乌贼骨一慮茹丸,即乌贼骨与茜草相伍,治妇人血枯经闭;《黄帝内经·灵枢》中有秫米半夏汤,即秫米与半夏相配,治不寐。在此之后,《神农本草经》进行总结,得出药物的七情之用,即“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至汉末,华佗、张仲景等诸医家将药对广泛运用于临床,不少方剂是对药而成。后世言药对运用者以清代严洁、施雯、洪炜所撰《得配本草》为著,“诸药首言其性味归经主治,继则言其配伍应用”。药对具备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为中医学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疗效确切等特点。麻黄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同类相须,如麻黄与桂枝;异类相使,如麻黄与附子;升降相宜,如麻黄与苦杏仁;寒热相制,如麻黄与生石膏;散补兼施,如麻黄与甘草。本文综述了以上5个方面的麻黄药对的传统功效、对应活性成分,以及相关的药理作用,对不同药对能够发挥各自功效的差异进行探讨,给临床科学施药提供相关依据。

1 同类相须之麻黄与桂枝

1.1 传统功效运用

《伤寒论》的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相伍,属君臣为用。麻黄偏入肺经气分,辛开苦泄遍彻皮毛,专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经血分,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而祛风邪。两药配伍,既入卫又入营,共奏解肌表、散风寒之效。

1.2 麻黄-桂枝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徐文杰等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不同配比(3∶1,3∶2,3∶4)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发现麻黄、桂枝配伍后,对相互间有效成分相应的溶出率具有抑制作用,致使后期水煎液中相关化学成分减少,药对所含挥发油还出现了单味药中没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合煎中出现的增加溶解、促进溶解等理化反应有关。见表1。

表1

1.3 麻黄-桂枝配伍药理作用

麻黄-桂枝配伍后,毒性拮抗作用明确,其中以3∶2比例配伍的麻黄-桂枝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这种配伍比例与经方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比例相吻合 。郑芳昊等采用脑部微透析法对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在麻黄碱的局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配伍后麻黄碱在额叶皮层部位的代谢降低了麻黄碱产生的蓄积毒性,可能是桂枝降低麻黄相对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曾岑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中桂枝对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发现药对配伍后麻黄通过延缓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过程,降低脑内累积分布量,同时加快麻黄碱、伪麻黄碱在脑内的消除,从而发挥减毒作用;证实了麻黄和桂枝之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作用。另外,麻黄碱具有耐受性,而桂枝能控制麻黄碱导致的兴奋性变化,可能与抑制麻黄对脑内氨基酸水平的改变有关。

1.3.1 抗 炎

麻黄-桂枝药对的抗炎作用显著,比单味药的效果好,与抑制相应的致炎介质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生成白细胞介素,以及抑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王晓明等研究麻黄-桂枝药对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发现该药对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来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信号通路中P-p65、P-IκB-α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P-p38、P-ERK、P-JNK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

1.3.2 解 热

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解热作用明显,两者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脑组织中的前列腺素,生成及释放环磷酸腺苷有关。

1.3.3 镇 痛

麻黄-桂枝药对高、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高剂量还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其抗炎镇痛机制可能与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等有关。

1.3.4 抗感冒

张乐等[12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研究麻黄-桂枝相须配伍机制,发现麻黄-桂枝药对可以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治疗感冒。

1.3.5 保护神经元

麻黄-桂枝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大脑组织病理损害,保护神经元。

1.3.6 抗银屑病

邹悦等观察了麻黄-桂枝药对对白细胞介素-2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的细胞株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桂枝药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有关。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医研究》2021年3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麻黄,生物碱,桂枝,缓激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