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運動視界主編與體育主播的對談:從「倆好球座談會」,找回愛棒球的初心

運動視界主編楊東遠和Vamos Sports翊起運動創辦人徐裴翊,運動與體育主都參加了在9月10日晚上7點所舉辦的視界「倆好球座談會」,前者以運動專業社群的主編座談貴賓身份受邀,後者則是播的棒球該場座談會的主持人。這一場以棒球為主題、對談的初充滿笑聲與感動的從倆活動,讓大家一起瞭解現今少棒運動的好球會找回愛不同面相。很難得地,運動與體育主看到平日嚴肅的視界職棒明星、球隊教練和大學教授,主編座談也有十分有趣的播的棒球性情展現。「在現場最讓我感動的對談的初是,平常你自己一個人在家關注少棒賽事,從倆難免會覺得孤獨,好球會找回愛」徐裴翊說道。運動與體育主「但是當200多位的人們齊聚一堂來共同關注的時候,即便只是看個影片、或是聽恰恰講述小時候練球的辛苦,滿滿的人群一同參與、對這件事付出關心的那個時刻,就可以感受到那股強大的熱情。」

「這是一場,充滿著溫度的座談會。」楊東遠覺得不論是職棒現役球員的彭政閔、少棒教練的紀諺廷教練,或是長期關注基礎棒球的中正大學教育所鄭勝耀教授,所分享出的內容,都是個人體驗或長期深入觀察的結晶,這些往往不是一般人只觀賞幾場比賽就能夠體會到的。「特別是紀教練這樣的人,從運動球員到擔任基層棒球教練的現在,他自己心境上的轉變、對於棒球在觀念上的轉變,也直接影響到現在他所教育的小朋友們,聽到這樣的分享是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這些從比賽分數、防禦率、打擊率等等數據中無法解讀的資訊,楊東遠卻認為是影響臺灣棒球運動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透過這樣一場難得的座談會,讓在場所有關心棒球的人理解、甚至開始思考,這是這場座談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力。

不只是贏球的球技訓練,輸球時的心理建設,同等重要

DSC_0234關鍵評論網
Vamos Sports翊起運動創辦人徐裴翊,是《倆好球》座談會的主持人。

在座談會前,徐裴翊其實就已預先和幾位與會來賓訪談過,而與紀諺廷教練的經驗最是令她印象深刻。「那時候,剛好是他們到中信園區移地訓練的時間,那時我心裡就覺得很驚訝:『少棒也有移地訓練的可能,而且一次還可以有20幾隊。』,而且還發現到除了球技上的訓練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教育項目,譬如說協助小球員的情緒怎麼抒發、怎麼樣去面對競爭、承擔輸贏,我覺得這個是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日常球隊教育裡的事。」這些在成人階段較為常見的心理層面挹注,讓小小球員們早點建構內在基礎,徐裴翊覺得對球隊教練與球員們都是雙贏的積極作為。

談到會中的另一個亮點──恰恰彭政閔,徐裴翊認為他也在打棒球的歷程中,有了不同的體認:「他自己的小孩想要打棒球的話,反而寧可讓他去試試看踢足球、運動一下就好,他自己走過這條路、知道有多辛苦,能夠有恰恰這般成就的人,畢竟不多,所以讓孩子去踢球、練身體,只要把體質顧好、運動習慣建立起來就好。」這些因為座談會而獲得的感動,徐裴翊也希望能夠與關心少棒的同好們分享。

棒球的神奇凝聚力,不只能改變少棒球員的未來,更能改善周遭人們的良性互動

DAI01188Photo Credit: 中國信託
新竹關西國小少棒隊總教練的紀諺廷(左),同時也是彭政閔在美和中學的學弟,在現場兩人互相拌嘴,聊到過往同隊時期的趣事,讓現場歡笑聲不斷。

運動視界主編楊東遠則是在恰恰的言談中獲得不同的體會:「他特別有提到,學習語言對他的重要性。過往的他,也曾有那段不愛唸書、只愛練球的時期,幸好是他及早覺醒,雖然勉強能夠趕上進度,卻也因起步慢而追得辛苦,才讓他擁有還不錯的英語程度,可以跟外籍球員進行簡單的對話。」雖然恰恰笑說1993年國中時期的他,出國去巴西打世界青少棒錦標賽時,赫然發現當地人都講葡萄牙語,辛苦練習的英語都無用武之地,但楊東遠認為他其實話中點出了一個重點:一個成功球員的養成,還需要許多球場外的輔助教育,讓自己多一項生存武器。近年也有愈來愈多的棒球選手有機會被球探發掘、赴美加入小聯盟的行列,屆時過往奠定的基礎教育,就能在此時發揮效用。

此外,座談會上聽到中正大學教育所鄭勝耀教授分享南投縣新街國小少棒隊的例子,也讓兩人感到印象深刻。「藉由一項運動的推廣,可以影響到社區民眾,連生活習慣都因此有所改善,我都覺得滿驚人的。」徐裴翊一直認為棒球運動對臺灣民眾來說,始終有種神奇的「凝聚力」。不論是在國際賽事舉行期間,全國上下一條心的熱血盛況,或是南投縣這般發生於日常的案例,讓一個地方的大人們齊聚在一起,為了孩子們而共同努力。「一個球隊裡,有20幾個球員,背後就連結著20幾個家庭,就會是一個社群,想要幫助孩子們能夠贏球,也就能凝聚出一個產生『改變』的力量,這也許就是棒球的迷人魅力之一吧。」

每位棒球明星的背後,都要歸功於一個成功團隊的支持

DSC_0022關鍵評論網
運動視界主編楊東遠

「這樣的故事,就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楊東遠當場聽到之後,腦中馬上就浮現出這個念頭。目前在運動視界所發表的文章,雖然多以戰況分析為主,但是每每有這類真人實事的人物故事報導刊出,無不引起眾多網友們的不斷讚聲與大量分享。「一個團體裡,總會因為有一、兩個人主動開始為大家做好的事、做對的事,之後就會帶動起正面的良性循環,大家也跟著起而效尤。」徐裴翊提到《倆好球》影片裡的許子謙,其實也有著相類似的帶頭作用,透過他對曾煒晟的主動關懷,不只是求自己的好,也會帶著別人一起好、一起成長,再加上教練們的從旁支持,讓棒球運動、少棒球隊能夠成為孩子們的未來目標、精神支柱,這也是大眾應該關注少棒的一大關鍵。

最後,談論到座談會中的一個論點:「棒球選手並不是只能打棒球」,楊東遠也頗有同感:「觀察一個球隊的完整結構,不只有在球場上看得到的球員、總教練而已,資深的投手、打擊教練,和相關的運動傷害防護員、翻譯、訓練人員,甚至是場邊的數據分析,或是運動的媒體從業人員,都會是棒球運動產業之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所以,打棒球的未來可能性,絕對不會只有『成為職棒選手』的唯一選項。」兩人也希望在未來,除了鼓勵大家多多走進球場,給少棒球員們最直接的加油鼓勵之外,也可以就近關注居家區域的少棒球隊,給予所需的資源挹注,相信共同為少棒運動澆灌的養分,一定會讓臺灣的棒球運動更加地健康茁壯。透過共同參與這場座談會,也期待參與的每個人都成為種子,把對棒球的愛化為行動、傳遞出去。

「一個團體裡,總會因為有一、兩個人主動開始為大家做好的事、做對的事,之後就會帶動起正面的良性循環,大家也跟著起而效尤。」─徐裴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