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人類使用說明書》:利用「貝氏定理」來管理我人生中最為波濤洶湧的關係

文: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機率與同理心:貝氏定理

一段關係開始萌芽時,人類人生還真的使用說明書利氏定算是容易照顧,只要你不會因期望沖昏頭而忽略現實狀況,用貝湧不妨好好享受這種質樸單純的理來愉悅。

甫發端的管理關係新關係招來滿滿的新鮮感,你沉浸在蜜月期,中最不過,為波經過幾週、濤洶幾月,人類人生演化啟動,使用說明書利氏定現實必定搬進來。用貝湧頭幾次約會堪比單細胞生物,理來後來,管理關係你愈來愈認識對方,中最這單細胞也開始分裂,為波構造愈見複雜。我們認識彼此,分享經驗,隨之而來的則是期望——期望一方會知道另一方的心聲,得以回應自己的突發奇想,預先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大家有時會說一段關係太舒服了,因為雙方不用再對彼此付出適當的關注,但真要說的話,若對彼此付出適當關注,似乎也算是太舒服。若無知是福,已知則為己任。蒐羅愈多證據,必須向對方付出的同理心就會快速疊高。

就是在這種時候,在我們應該要了解對方的時候,開始了真正的偵查工作,必須解讀微小的訊號、半暗示,甚至是全然的靜默。任誰都會覺得這可能是夢魘,但若模稜兩可並非你的強項,你又會把所有聽到的完全以字面解讀,尤其是個夢魘。亞斯人對於遇見的人,沒有先決條件也沒有先入之見:都是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每個人。我會傾向相信別人對我說的任何話,又無法自然而然從訊號及暗示推論出真正意涵,所以我需要可以克服這缺點的技巧。

對此,貝氏 [1] 定理(Bayes’ theorem)一直是我信賴的夥伴。此定理是機率理論的一項分支,說明如何使用蒐集而得的證據來推論出不同情況可能的發展。換句話說,情況一變化,你對於各種機率的估價也會產生變化。

貝氏分析中的起點也不同於古典統計分析。古典統計分析是由蒐集的資料推論出機率,舉例來說,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的機率,是根據實驗中投擲的樣本數,但貝氏分析沒那麼簡單,是從一連串的事前假設開始,利用已知事件作為條件來計算機率。以投擲硬幣為例,已知事件大概包含受試者投擲硬幣的技巧,以及他們可能做了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影響投擲結果。貝氏論道,不要只蒐集資料、提出線性結論,還必須參考對該情況所知的一切,放在更廣大的情境下檢視。

等等,我聽到你的疑問了。你說要先梳理目前的證據,但這樣不是和科學研究背道而馳嗎?不是說要讓證據自行呈現結果?這個嘛,確實沒錯,如果假設歪七扭八,解讀證據也會七橫八豎。不過貝氏定理也具備一股簡單但令人信服的力量:提升我們的眼界,突破狹隘又有時間限制的資料集,讓我們拓展視野,將問題放進容易又注定受忽略的情境下考量。例如,貝氏分析有助於判定醫學篩檢的誤差:正確率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檢驗,並不代表檢驗為陽性後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罹病的機率,而我們會知道這點,是因為事前就知道偽陽性的盛行率。

貝氏定理協助我們將所知的一切納入考量:若運用得當,可以順利將已知事件及由證據推得的結論化圓為方,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暴露出原有假設中可能的缺陷以及所蒐集資料的限制。換句話說,貝氏定理教導我們利用證據來改善假設,也利用假設來改善使用證據的方式。同樣重要的,不僅是我們如何運用事先對情境的了解來解決機率問題,還有取得新證據時如何修正假設。此稱為條件機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即依據已發生或仍可能發生的事件,判斷特定結果的機率。

我無論何時接觸到新關係、新環境、新工作,只要面對新事物,就會運用貝氏定理來探索各種不確定,調整自己,以利融入不熟悉的文化與慣例,努力排除自己的偏見,認真偵查,不僅依據自己仔細塑造的偏好,也依據似乎能代表此新系統的準則,好好過活。我上大學時,甚至還拋下亞斯人的噩夢,跑去夜店:沒有任何一位小蜜.彭曾去過的地方,是最深鬱、最漆黑之處。我手舞足蹈度過。我還會蒐集必要的背景資料,以便判讀所有我還不熟悉的情境,深究該情境下蘊含的新經驗,

同樣的技巧有助於我們在最近或演進中的關係裡找到落腳處。假若真的想了解對方,則必須仔細觀察,找出對方話語與真義之間的差別,他們快樂或難過時如何表現,躲到自己的樹洞時又是代表什麼(可能是出現問題的警訊,也可能真的就只是想要個人空間)。你說要在這段蜜月期、期望值很低的時候?這正是蒐集所有證據的最佳時機,之後鐵定派得上用場。對方說「好唷,沒關係」代表「當然不要」,你一開始沒意會過來,是真的沒關係,但一段時間後,對方就慢慢不忍了。一段關係中,這階段似乎最能恣意做自己,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多加摸索注意——到了最後,必定會獲得回報。

當然,貝氏定理的另一個推論是,因為事前假設會影響解讀證據的方式,兩人很可能會有兩種方式檢視同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同理另一半,知道表面上這種一目了然可能根本高深莫測——若彼此獲得的認知、判斷、經驗皆迥異,出發點本來也就迥然。

我也會利用貝氏定理來管理我人生中最為波濤洶湧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朋友或另一半的爭執很虐心沒錯,但自己腦中的狂風暴雨閃電雷鳴,才真正叫做虐心。我的腦袋必從各種可能的角度考量,總得加班處理所有相關資料,因此成了壓力鍋,煮東西煮到溢出來,但一點警訊也沒。有時候我真的別無選擇,只能將一些在腦中用力敲擊的雜音釋放出來,用頭敲桌子、尖叫發抖、繞著圈圈跑,光是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說都是壓力,所以做什麼都好,只要能釋放一些壓力出來,都好。

貝氏定理除了定期充當我的靠山,在這場相當私密的戰爭中,也一直充當我的武器,我可以利用事前假設,把自己拖離情緒崩潰邊緣。若無貝氏定理,我就只能被動回應眼前的證據——光只是噪音、臭味、塑膠按鈕,即足以推我落下懸崖。現在則進化成,這臭味沒真的那麼恐怖吧,畢竟一週前才有人上課時放屁,我到現在都沒臭死。機率表示,儘管看似困難,我也會沒事的。不同的觸發器或許對我內心的平衡帶來威脅,但有了貝氏定理,我便能排列優先順序,區分出哪些確實會對情緒造成重大影響,而哪些只是會踩到我習慣的痛點,因此得以選擇是否進入ASD關卡,儲備一些不可或缺的能量。

只要是人類行為,無論是自身的還是他人的,就無法完全預測,也無法完全量化,不過,我們可以將人類行為視為機率問題,面對遇到的人可以微調既有的認知及假設,進而決定如何因應這些情況。將伴侶視為科學研究的受試者,聽起來可能並不誘人(對某些人來說啦),但這是我知道的方法中最肯定能達成同理心的路線;我們得把伴侶當作受試者,因為大家通常並不會說出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他們用暗示、用身體語言表現,或是默默期待你發現。

事實就是這麼簡單,這麼討人厭,如果你的心和我一樣,需要有清楚明確不模稜兩可的證據才能釐清,這事實就會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唯有運用機率理論,才能將我們所知應用至誰真的想要什麼,檢視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問題,真正找到方法,安然駛過每一段關係中灰色迷濛的地帶。因此,假使你原本不確定一位十八世紀的長老教會牧師(即貝氏本人)適不適合作為指引你人際關係方面的明燈,現在知道啦。

爭執與妥協:模糊邏輯

觀察遇到的人只是第一步,要滿足彼此需求、創造健康關係,觀察只能帶我們到半路,無法完全協助我們做出必要的妥協,以及敉平無可避免的歧見。要揭開他人隱而不宣的謎團,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透過觀察而得的證據,做出有助於逐步創造平衡的決策。於此,我們可善用人工智慧與電腦程式設計領域中一項重要原則:模糊邏輯。

你可能會覺得,現在不是要摸索人生中的灰色地帶嗎?從演算法著手,應該會很慘吧,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人類心靈在這方面應該還是大勝機器腦袋吧?這個嘛,這點要成立,前提是我們可發揮最大潛能,每次都能辨明複雜情況,運用同理心,然後每次都做出對這段關係最完美的判斷。要是這情況無法套用在你身上(當然也無法套用在我身上),就還是值得看看機器學習技術人員如何想破頭處理。或許,有些概念原本用來輔助機器思考得更像人類,也可以反過來輔助我們。

若無特定的真實性(truth),也不是每個因子均可分類為0或1(也可能是左或右、上或下、對或錯),模糊邏輯即可協助演算法執行,讓程式得以在二進位檔案中運算,預估一個非絕對命題真實的程度,例如,這餐點美不美味。演算法藉由模糊邏輯,即可判定某事大部分是否為真,在0到1之間的量尺滑動,不需要選擇一個確切不移的答案。模糊邏輯應用在自動化系統開發的方式無窮無盡:可供汽車剎車系統判定與前方車輛的距離,還可供洗衣機根據衣物的髒汙程度,調整一行程中水流、水溫與洗衣精的量。

模糊邏輯也可應用在賽局理論與衝突解決模式,藉此映射出一個人人各有偏好的生態系統,而且在協商過程中,可能就在0到1之間浮動——從堅定信念到完全願意妥協之間。

這項應用方式恰與人際關係最為相關。無論你多喜歡一個人,無論你多愛對方,仍勢必出現爭執,人人都逃不掉,但重要的並非爭執是否出現,而是應該如何好好處理。模糊邏輯掌握了箇中關鍵,因為其表明,人類一心想「吵贏」的欲望,其實沒啥路用。若某事值得爭執,亦即,若一人不願意承認犯錯,那就不可能存在於量尺的0或1其中一端,這下子,通常落進了灰色地帶。或許你倆都得低頭道歉,又或者,到底新沙發要買藍色還紅色,並沒有真正對的答案。

爭執不是比賽,而應該是待解決的問題,勘可比擬3D版《俄羅斯方塊》,落下的方塊就是彼此凹凹凸凸的意見,你們得左移右旋,盡量填滿橫行的格子。我一直都不精通「吵架術」,甚至常常無法理解別人丟向我的尖刺長什麼模樣,但自從找到模糊邏輯後,就可以開始用自己的尖刺駁回:我對尖酸刻薄的評論並不陌生,而且因為有同事說我講話「很衝」,這成了我最愛的一個詞。

起爭執的理由千千萬萬種,有時是因為當下覺得無聊,有時是對整段關係感到無趣,便挑起爭端,挑釁對方,激怒彼此,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是有惡意或脾氣壞,也不是想控制對方,其實只是深信自己是對的、另一半錯了:是意向與解讀不匹配的經典問題,正如《俄羅斯方塊》畫面上那些互相碰撞的方塊。我們爭執,其實是因為深信自己的假設及解讀值得當作準則,此時的我們缺少了貝氏同理心,不去體會對方可能的感受及想法,不去思考彼此迥異的觀點是由哪些經驗與假設砌成。

到了這般田地,你可選擇力爭到底,看誰吼得大聲、門甩得大力;或者,你可選擇模糊思考,接受這事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並不是二元對立那樣分明。而且,你可以學學智慧型洗衣機,依情況調整想法。或許這件事不值得大吵一架;或許,你可以改變一下原本以為撼動不了的觀點,因為在這段關係中,這事就不值得大吵。或者,你大概只要接受這次應該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然後轉念想想,你以為吵贏很重要,但根本沒那麼重要。反過來說,有些事可能真的對你來說極度重要,另一半卻無法登時頓悟(我說我的傘)。這些時候,你得尋找折衷方案,不能光想著壓抑怒火、息事寧人。

最關鍵的要點是,別忘記運用貝氏定理與模糊邏輯。唯有兩人都從同樣的出發點看待某事,才有所謂的「明顯」結論。你一直深信自己的見解百分百正確,有一天,你發現百分百正確其實僅建立在自己舉世無雙的觀點上,你的假設與經驗還真的是自己獨有,另一半可能不認同,那個時刻,你的信念可能瞬間崩解。針鋒相對時,思考模糊一點,能引領我們遠離二元思考與輕率言論的一觸即發,得以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考慮所有選項。在爭得臉紅脖子粗的當下,情緒沸騰到最高點,將己見變得模糊並不容易,但如果你想獲致結論,這才是更好的方法。

爭執可能是一段關係的營養補品。我們都需要有機會晾出自身感受,正如電腦必須偵錯,辨識漏洞與缺陷,以利未來更能有效運算。爭執處理得好,彼此互相尊重,不持己見,以模糊邏輯思考,可以視為偵錯程序,檢視一段關係中隱藏的問題,是展現同理心與弱點的機會:顯現更多彼此情緒與個性方面的織錦紋理,更了解彼此身為人的演化過程。不過,唯有採用機器學習原理,才有可能實踐這點——在沒有絕對是非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找到在灰色地帶繼續過活與運算的方式。

一段關係要跨越爭執與歧見障礙,關鍵在於了解自身的偏見,以及考量對自我的認識後,願意屈伸自己的信念。如果你有理由厭惡對方卻還是愛對方,那麼這段關係就是我說的理想關係:理想與否,只有經過演化才得以顯現。而且最棒的是,我沒有能力偵測到諷刺意味,也沒辦法對誰有先入為主的觀感,同樣地,也沒有能力懷抱怨恨,爭執落幕五分鐘後,我就會在隔壁房間倒茶水給你。等下次囉。

別人的氣味、觸摸、言語對我會造成強烈的負面反應,有時候我會懷疑自己是否對人過敏,我的身體真的會畏懼讓我感覺受威脅的行為——你看到這裡應該早已發現,我真的,會大大退縮。我常因為不了解同類而絕望:無法與他人感同身受,覺得自己不屬於他們的世界。就像我自身的免疫系統不斷更新,我也一直更新心理的免疫系統,嘗試處理並接納人與人生不斷演進的變動。有些變動很小,容易解決,有時候卻是上戰場,很像在應付常見的感冒。

但我內心深處也知曉愛的用處,儘管是愛令我們為難、痛苦、難以承受的時候,也是愛,讓我們感受到活著。我體內那個數學人也挺浪漫。她深信我們能多加運用統計、機率、機器學習的技巧,改善我們與心上人尋找愛與和諧的過程。假如你對資料科學在愛情生活扮演的角色半信半疑,我就直接問了,你用過Tinder、Bumble等約會應用程式嗎?因為真相是,我們許多人都與人工智慧同眠共枕好一段時間了。

人際關係看似沾不上科學的邊,但其實科學功用多元,得以協助我們更妥善管理人際關係。要發揮功用,其中一項要點是體認到演化的關鍵地位,包括科學如何帶領我們到今日這個地步,以及科學持續在人類生命中扮演何種要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靜態,我們不得以此待之;一段關係必須視之為動態,牽涉到兩個(或以上)的人,而且需求、缺點與希望均會隨著時間改變。

生理上,我們自然會演化;演化使人類從穴居時代演進到現代生活,讓我們每個人從子宮裡的受精卵演進到現在成年人的模樣。不過,我們未必知道或體認到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也會演化,依我們的行為舉止來看,要說人類多年來都不曾改變,其實相當合理,或者可以說,無法想像人類會改變,因為我們未必會為了符合他人的人生變化,而努力改變自己的期望、假設、行為。是故,第一點是更能察覺一段關係的演化,包括自己的關係以及伴侶的關係,進而採取回應。

第二點則是接受任何關係中固有的不確定與不明確,並找出可行的運作方式,不要一味對抗。我們就是不能要求別人絕對得百分之百據實以告或清楚表達(儘管我真的真的很愛有人對我這麼做)。我們必須更有智慧:細心留神另一半的行為舉止,以利建立必要的情境與資料,用以評估機率。我們如能更加入微地觀察,就更適合擔任貝氏陣營的一員——最終成為更有同理心的伴侶。

我們除了更能察覺到演化、更會運用機率,也應該意識到偏見: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受到經歷形塑,明白兩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意見分歧正是理所當然。大多數難題的答案並不存在於兩端,而是存在於其間,這正是模糊邏輯的精髓——在0與1之間,正是達成妥協的基礎,也是將爭執轉化成正面經驗的根本,防止一段關係應聲毀滅。

我們處在一段關係中,難免犯錯、後悔,有時候會納悶到底是怎麼了,大家都曾這樣,別怪罪自己了。光是一個人就是隻複雜費解的野獸,遑論要兩個人同心協力,要三個人融入一堆人之中。但我們若可退一步,運用新的透鏡來觀察相同的舊問題,結果會好更多。同理心、理解、妥協——我們都知道,若要建立細水長流的關係,就該表現這些行為舉止。而且,只要利用前述技巧,同理心、理解、妥協皆可改善並加強。相信我:我都做得到,任誰都做得到。

譯註

[1] 「貝氏」為湯姆士.貝葉斯(Thomas Bayes,約1701-1761)的姓氏簡稱,為英國牧師,研究數學,最知名的作品即貝氏過世後由其友理查德.普萊斯(Richard Price)整理出版的論文〈探究《機率論》解決問題的方式〉(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討論了條件機率與貝氏定理的命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譯者:李穎琦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榮獲科普書最高榮譽
2020「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
史上最年輕得主!

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
加總在一起,關上了她面對世界的門,
但科學給了她解鎖的金鑰,寫出這本書。

幫不懂人類是怎麼回事的人,提供解釋。
幫自以為懂得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

房間凌亂,純屬熱力學的正常失序。
人際糾結,只是蛋白質的自然游離。

活化基本趨力,打造社群化學鍵。
屏除從眾心態,真誠接受你的怪!

看懂人類「身心運作機制」的十一堂科學課,學會如何「當一個人」!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書,幾乎包羅了浩瀚宇宙其餘的萬象,
竟沒有一本可以告訴我如何「當人」;
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引我如何準備好應對這世界;
沒有一本書可以教導我看到悲痛的人如何將手臂環放在對方肩上安撫,
如何在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別人哭的時候我也哭。

我知道當初被放在這顆星球上,必定有什麼理由。
隨著時間推移,我愈來愈能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科學也愈來愈有興趣。
最後我終於發覺:就是這個了。
我應該要寫出一份我匱缺好久的說明書,
用來向我這種不懂人類的人,解釋人類是怎麼一回事。
或許可以幫助那些「以為自己懂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

「局外人」的人生指引,就是這本。
——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作者於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種獨異狀態,意味著她不太可能過一般社群生活、與「人類這種生物」和諧共處,因而四處碰壁,動輒掀翻周身親友同儕的常人世界,於是她天真地詢問母親是否有一本「人類使用說明書」可按圖索驥,導出解方。答案是沒有。

成人之後,她有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終於尋得開啟自我封閉天地的專業之鑰,以她最熟悉的科學語言,拆解繁複晦澀的身心機制與社會儀俗,回歸並肯定自身的特異性,釐清了「如何當一個人」的最終意義。本書以作者的第一人稱、「半回憶錄式」敘事鋪陳,探索人類生活中可能引燃衝突、牽動交流的日常現象或決策機制,例如:

  • 決定,以及我們如何做出決定
  • 衝突,以及我們如何避免衝突
  • 關係,以及我們如何建立關係
  • 禮儀,以及我們如何遵守禮儀

本書以罕見、原創的「心理回憶錄/圖解分析/科學入門知識介紹」多合一形式,追問身心地帶令人費解的常軌脫逸或糾結景象,搭配作者親繪、深入淺出的二十餘幅「手寫風」圖表,溫暖包容的心靈精神觀與廣納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的基礎科學世界觀和諧共振,交織出這本幽默有餘、嚴謹有度的「人類心智現象解說指南」——

原來生活決策有分「箱型思維」與「樹狀思維」?人人個性有別,都是「蛋白質」搞的鬼?宇宙萬物注定失序,清掃房間只是違逆「熱力學」的徒然之舉?「一見如故」或「平行時空」,都是「波長」不同步的問題,振幅各異,絕不可能搖擺共舞;人與人憑靠「化學鍵」牽連相依,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也在其間吸斥生剋。「人我」化成,其來有自,這本新世代天才學者的得獎大作,將領你踏上「與人同相」之路⋯⋯

本書特色

  • 科普書最高榮譽,2020「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史上最年輕得主金獎大作!史蒂芬.霍金與賈德.戴蒙等大師皆曾以《胡桃裡的宇宙》、《槍炮、病菌與鋼鐵》等科普名著獲頒同一獎項。
  • 天才自閉症者自我尋渡的「人類使用法則開發之旅」,以基礎科學原理,解構人體自然作用機制如何影響社群互動與行為決策。
  • 結合「自閉症譜系回憶錄/人體與基礎科學入門知識/社群決策分析」、一本多用的「科普大眾心理學指南」。
  • 全書收錄二十三幅作者親自手繪科學圖解(中文化手寫字),以圖佐文,打造「說明書」質感。
改人類使用說明書書腰立體書Photo Credit: 網路與書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