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專訪】張希慈、吳致寧:離開自己創辦多年的NPO,就代表背離了內心的使命嗎?

文:林子婷、專訪張希致寧自己林婷舒、慈吳創辦何嘉燕

從創辦的離開非營利組織離開了,然後呢?

「有愛心」、多年的N代表的使「有熱情」、背離「懷抱使命感」⋯⋯這些是內心大眾給予投入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NPO)者的命嗎評價。如果身負某NPO創辦人的專訪張希致寧自己頭銜時,更常被視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慈吳創辦人物,並被認為會持續堅持下去,離開直到其關心的多年的N代表的使社會問題被解決。

因此,背離當NPO創辦人選擇離開自己創立的內心組織,常會面對社會大眾的命嗎質疑。但離開自己創辦的專訪張希致寧自己NPO,就代表背離了自己內心的的calling(使命、召喚、天職)嗎?

本文專訪「城市浪人」(社團法人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創辦人張希慈,以及「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共同創辦人吳致寧(Sophia),他們分別在創業六年、三年半之後離開自己原先的組織。究竟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離開?離開後又朝什麼方向前進?

張希慈:回應calling的同時,Work-life Balance也很重要

城市浪人以任務與體驗活動帶領青年突破舒適圈,找到每個人的熱情,並發揮自我價值的非營利教育團隊,是張希慈在2014年大學畢業後所創立的組織。

城市浪人舉辦的流浪挑戰賽至今已超過萬人參與,並在2019年跨出台灣,在中國、馬來西亞、日本同步舉辦。張希慈走過剛創業時不穩定的初期階段,在營運上了穩定軌道之際, 2020年卻決定將自己的創業交出去。她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又是怎麼看待在城市浪人的日子的?

創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決定

談到怎麼看待成立城市浪人的這段經歷時,張希慈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生命當中非常重要,也很對的決定。」

他的創業起初源自台大領導學程的課堂作業,卻也是張希慈用來回應她人生中遇到的議題的實踐方式。

「對於我在創辦之前,那麼多年來我對教育、青年等社會議題的一些使命感,城市浪人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讓我從22歲到28歲這六年的時間,用每一天、非常多的精力去實踐這個使命、學習這個使命所需要的各式軟、硬實力。」

從在國中班上意識到的階級、貧窮複製問題,到去中國甘肅當志工時才明白的政策、政治、經濟等體制因素的影響力,張希慈透過城市浪人遊戲化的體驗教育引導青年,用改變一個個人,間接去改變那些難以撼動的社會結構。


Photo Credit: 張希慈

不能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但是,身為創辦人、執行長,高壓且永無止盡的管理工作卻讓張希慈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在2020年辭去城市浪人執行長職務的前三年,她每個月都因為身體各部位發炎而就醫。

「我在2018年時,透過美國國務院舉辦的『專業人才計畫』,去到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擔任訪問學者一個半月。我非常喜歡伍斯特理工學院的教育方式跟制度,但在台灣自己做城市浪人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學習、了解別人在做什麼的。」但「學習」對張希慈來說,一直是件非常重要而且享受的事。

當時,張希慈也跟從事國際NGO的前輩褚士瑩見面,他提醒:「我們不能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做非營利組織的人常會擔心「如果我不做了怎麼辦」、「這些問題要怎麼解決」,但其實這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一個機構就世界毀滅,這世界也不會因為你不做這件事,就沒有人要做這件事。

張希慈認為自己行動所圍繞的主題不離「怎麼樣可以讓人更幸福?」這個命題。但是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生活來成就他人幸福,是可以的嗎?明明是因為希望每個人都能幸福所以行動,怎麼排除了自己?

她從和「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的談話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幸福不是利他和利己的零和遊戲。「好好地面對自己能給的、對象所希望的是什麼,去理解自己與他人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正向繁盛的人際關係就會成為幸福感的來源。」

持續學習,好好生活

張希慈後來成為自由工作者,接案類型多元,包含寫作、課程、企劃、學術研究、主持、顧問等等。相對於創業時期,接案工作是有明確起訖時間的,因此她可以自己掌控工作量,不用像以往需要無止盡地擔心組織的營運管理,讓她可以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而在接案之餘,她也持續拓展、深化她對於特定領域的理解,主要是性別及心理、情緒等領域。

「我並不會有以前關心一個議題、一群人,現在換喜歡另一個的感覺。雖然領域有轉移,但我現在做的事情跟我原本關注的對象是高度重疊的,主要是18-35歲的族群,其中又以女性較多。我希望達成的,同樣是幫助人找到自我的價值,只是以前是用體驗教育,現在則是透過情緒教育的方式。」


Photo Credit: 張希慈

吳致寧:從每件發生的事中更認識自己

當初因為聽到一位東南亞移工的人生故事,開啟吳致寧對於移工議題的投入。她與夥伴陳凱翔在2015年一起成立了非營利組織「One-Forty」,除了以東南亞移工的需求為核心去開設課程,協助移工學習並累積自我,也透過有趣的文化活動,帶領台灣人去認識移工的生活和故事,期望能作為大眾認識東南亞的窗口。

曾經認為自己擁有世界上最棒工作的吳致寧,在2018年底卻離開了自己的創業。她是怎麼看待在One-Forty的經歷?選擇離開時有過怎樣的思考?在離開之後又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了什麼目標?

看見自己的勇敢

關於創辦及經營One-Forty過程中最大的成長,吳致寧認真思索了片刻後,語氣溫柔卻肯定地說:

我覺得是,看見自己原來可以這麼『勇敢』。當你在做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情的時候,那種全神貫注或是成就感,會讓你發現,原來你可以這樣。這已經有別於工作本身了,而是你會去看見你生命力的展現。

像是2017年,One-Forty抱持著想透過與大眾溝通的方式,讓更多台灣人看見東南亞移工的真實樣貌,希望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首次年度特展,但當時組織既沒有足夠資金,甚至沒有辦展經驗,吳致寧帶著不夠專業也不夠完整的簡報,懷著忐忑的心就跑去提案,「當華山基金會的執行長問我,『你們有預算嗎?』我說『沒有』。『有辦展經驗嗎?』,我也說『沒有』。但我告訴他,我們認為一定要做這件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