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六效”牵引,绘就高质量发展厚重新篇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创新建立以“六效”为牵引的六效分析点评机制,通过“竞争赛马”,牵引让干事创业精气神更足、绘高厚重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强——“六效”牵引,质量绘就高质量发展厚重新篇

今年以来,发展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把“六效”分析点评机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总牵引和主抓手,立体展示效率进退、六效效益增减、牵引效果好坏、绘高厚重效能高低、质量效应正负、发展效绩优劣,新篇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六效

上半年,牵引该集团产业发展接连取得多年未有的绘高厚重重大突破,在省属企业“竞争赛马”中,保供电煤发运位居第一,利润总额位居第三,研发投入综合指标得分位居第四,营业总收入位居第五,投资规模位居第六。

提效率,数智赋能催变革

推动智能发展。淮河能源大力推进数智赋能,发挥机械化替代劳动、自动化替代岗位、可视化替代监管、信息化替代跑腿“四个替代”效应,发布13项智能化建设企业标准,建成2对国家级、3对省(自治区)级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并全部通过验收。

升级系统装备。在煤炭行业率先合作研发应用直径2.5米、3.5米、4.5米、5.5米系列化煤矿盾构机,创造深井TBM施工瓦斯治理工程月进尺626米世界纪录。矿井主要固定车间及硐室全部无人值守,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生产系统集控自动化运行,矿区全面实现煤流、矸石流、人流、物流“四流”分离。与沪东造船厂合作设计建造中国首制江海联运1.4万方LNG加注运输船,国产化率达80%。

加快数字转型。新一轮信息化建设176个应用项目全面上线运行,初步实现“一网打尽、一屏尽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及党务事务业务一体化、安全监管可视化、设备运维智能化、管理流程信息化、分析决策智慧化。

提效益,精打细算稳大盘

树立“生产者勤奋,消费者节约,浪费者可耻”的经营理念,推动“量”不断壮大。上半年煤炭资源量、发电量及天然气管输量、天然气贸易量、LNG加注量全面同比增长、超预算完成,精煤产量创单月、单季历史新高,牢牢稳住了经营基本盘。电煤长协发运2308万吨、兑现率100%,利益让渡30余亿元。承担安徽省迎峰度夏电煤保供60%,任务完成率109%。

“质”稳步改善。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50.1%,同比增幅高于营业总成本增幅。利润总额增速达8.04%,高于年度预算目标。资产负债率降至近8年以来最低值。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均位居省属企业第3。研发投入强度高于行业优秀水平。投资额同比增长84%,投资完成率位居省属企业第2。

提效果,抢抓机遇攒后劲

抢抓发展机遇,组建西部能源开发办,在激烈竞争中竞得内蒙古苏布尔嘎煤炭公司51%国有股权,资源量16.52亿吨,规划产能800万吨/年。

自主办大电终于夙愿得偿,潘集电厂一期2月份全面投产、二期6月份正式开工。充分发挥“煤窝里办电”的比较优势,与央企深化合作、开展煤电联合重组,成功摘牌安徽淮南洛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洛河电厂二期、三期)51%股权。

构建以新能源、天然气、煤层气(瓦斯)等为主体的多元化清洁能源产业体系。该集团首个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体化示范项目首批并网发电,正建设我国首座长江内河芜湖LNG接收站,开工安徽省首个天然气调峰电厂滁州项目。三口地面瓦斯治理井单井累计产气量均突破100万立方米,单井日产气量最高达6235方,上半年地面抽采瓦斯同比大幅增长415%。

提效能,自我革新强本领

培育创新动能。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科改示范企业”名录,4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

培育学习文化。出台职工书屋建设指导意见,选树8家首批示范点。基层党支部推行定时间、定专业、定书本“三定”学习管理。推行总部职能部门述职评议、服务支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内部市场化建设检查评比,综合考评总部机关效能等。

提效应,守牢底线筑屏障

建立防控体系。构建形成“1+1+1+(1)+N”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出台综合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和责任追究办法,配套建立全面风险、内部控制、合规管理手册,制定《风险信息库》《内部控制标准矩阵》、风险预警指标及合规管理负面清单。

开展风险起底。自上而下开展全面风险(隐患)“大起底”,形成重大风险识别与应对、重大隐患排查与治理、重点监管单位风险点管控3个责任清单。

维系安定大局。上半年已实现连续33个月瓦斯零超限。畅通和规范职工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意见和考核实施细则,层层压紧环保责任。

提效绩,深化改革激活力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经营绩效、组织绩效、岗位绩效“三位一体”全员绩效考核。干部能上能下,105名管理人员通过竞聘走上新的管理岗位。员工能进能出,356人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收入能增能减,通过绩效考核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其中管理序列最高达44%,专业序列最高达61%。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召开人才大会,推出一批硬招实招,坚决打通制约干部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今年有453名大学生正式入职企业,硕士研究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入职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记者 张昌涛)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