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見築百講:1684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前鎮

文:劉呈祥

現代的見築百講圖書館不僅提供城市藏書的需求,更是見築百講一種當代的生活型態。二○一四年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完工後,見築百講絡繹不絕的見築百講人潮便詮釋了一個以資訊與知識為主的時代意象。在這裡不僅可以閱讀、見築百講吸收知識,見築百講更有咖啡、見築百講餐飲、見築百講孩童圖書館、見築百講藝文展演與舉辦講座等可能性,見築百講呼應以農為生的見築百講台灣傳統社會,對於在榕樹下匯聚生活、見築百講交換知識與交流情誼的見築百講文化想像。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的見築百講設計,就是見築百講回應人與樹的共生關係。除了「樹中有館,館中有樹」的生活意象之外,也讓出一樓空間,營造出半戶外的廣場迴廊供市民聚會,並連接充滿綠意的新光路。整體建築構造採懸吊式模組設計,藉此創造出通透、無柱的內部圖書館空間,而寬闊的南側與西側則為反映高雄厝的綠植陽台。

建築的主要結構為四邊以服務盒圍成的結構材料,並採用玻璃與鋼柱構成通透的樹狀結構。為了良好的採光,平面更增添穿透上下的樹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加大面積樓地板的內部採光,也增加冷熱空氣的交換,可說是運用科技解決因都市而產生的綠島效應,並創造出綠意盎然的閱讀環境。如今,位於頂樓的新灣花園更變成新興景點。在這裡看晚霞、吹海風,傍著文化的大樹,也成為專屬港都的美好享受。

185-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建築看點

這座玻璃盒子透過四個結構核或樹狀結構,為一樓空間創造無樑無落柱的開放性廣場空間,以及建築頂端內夾出圓形的樹洞空間,為圖書空間創造良好的光環境。

185-2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 設計者:劉培森
  • 位置:前鎮區新光路
  • 啟用時間:2015年
  • 結構材料:鋼構造、懸吊結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鳳山

文:龍霈

相較於結構方正的台北國家音樂廳,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遠看就像天降的巨大UFO。這座全球最大的單一屋頂綜合劇院,更凸顯南方高雄自由奔放的城市感。

連續流動的整體空間如同有機的洞穴,不禁讓人與伊東豊雄建築師設計建造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做個簡單的比較。相較於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以鋼筋混凝土為構造,衛武營則以鋼構為結構,造型操作與懸挑尺度可說更為自由。在競圖階段,其主要概念是將樹冠轉化為波浪屋頂,並藉著大屋頂來將館內的四個表演空間統整起來,如同一個個氣泡,進而塑造出輕盈通透且流動性佳的開放空間。此類似樹蔭下的活動空間,也讓室外活動能夠延伸到室內。

當年看到天真直接的榕樹概念有些令人莞爾,但在看到現場的空間體驗後,比如戶外斜坡將行人緩慢且有層次地引導至建築物,進而柔化巨大的量體感,充分展現親近人群的尺度,也不得不佩服設計者成功落實尺度與設計的概念。建築立面採用金屬板形成連續曲面,進而蜿蜒形成強烈的船舶意象;人群可以從四面八方進入建築體,並在過渡內外的半戶外空間進行各類表演。每當音樂與戶外鋼琴演奏聲響起,繚繞的聲音便藉著空間綿延傳遞,就如同身歷其境來到老榕樹下參與活動的豐富感受。

186-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建築看點

多曲面方盒子內部創造了四個建築空間(氣泡),內鑲流動的開放性空間(樹洞),類似於室內即戶外的延綿空間特性,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薄膜構造與三棟建築空間的配置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187-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 設計者:Mecanoo Architecten(荷蘭)
  • 位置:鳳山區三多一路
  • 啟用時間:2018年
  • 結構材料: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運用造船技術組裝出不規則形鋼板表皮,以及具隔音性能之3D 曲面金屬屋頂板

高雄捷運美麗島車站╱新興

文:陳家宇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位於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亦為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日本建築師高松伸以「祈禱」為名,設計出四座玻璃帷幕的出入口。

其三角造型讓人聯想到日本的合掌造民居建築,平面則像是倒船首的弧形,往路口逐漸收攏高起,並以倒影池強化其紀念性。

為了不讓電力管線妨礙玻璃帷幕的純粹性,於是將投射燈安裝於地面並往上照射,吊掛於頂部的鏡面鋼板將光線反射回地面,並照亮整座帷幕建築。

周邊設施如通風塔與無障礙電梯,則以圓形格柵來融入這四座紀念性極強的入口建築,並將通風塔壓低至近乎一米。從這些特殊的設計便可讀出日本建築師的匠心獨具。

途經長長的電扶梯往下走,空間感再次令人豁然開朗。眼前的光之穹頂由義大利藝術家水仙大師設計,並委由德國百年Derix玻璃工作坊製作,媲美歐陸教堂的玻璃彩繪工藝,讓美麗島站更添崇高的氣質。

188-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建築看點

捷運美麗島站利用中山路與中正路的圓環紋理,生長出四座玻璃帷幕空間,每座收攏的玻璃尖塔一併往道路圓環的中心對應,形塑獨特的都市地景。

189-1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 設計者:高松伸(日本)
  • 位置:新興區中山一路
  • 啟用時間:2008年
  • 結構材料:鋼構造(地上站體)、玻璃帷幕牆系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遠足文化出版

作者: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高雄,這座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在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填築完成。1919年10月田健治郎任台灣首任文官總督,在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全台重劃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五州,至此「高雄」地名首次出現,取代原來的地名「打狗」,在2020年屆滿一百週年。

一百年來,高雄的公共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了街景的改造。高雄逐步擴展成台灣南部第一大城,座落在城市上的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變。《見築百講》盤點高雄現存文化資產,以及現代化發展下的產業設施、交通建設、學校、宗教、住宅、商業大樓等建築,精選清代至今百件經典建築作品,透過專書出版,讓大眾了解高雄現存的特色建築。

(遠足_L)見築百講_立體書封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