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跨国救援 256个兄弟姐妹“飞”出孤岛

  200多个兄弟姐妹列队感谢祖国的飞救援。

  地震后争分夺秒抢修道路。跨国 图片由水电七局提供

  在川央企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尼泊尔项目回国人员讲述震后惊险98小时——

  4月29日下午4时48分,救援中国电建集团水电七局尼泊尔那苏瓦卡里水电站项目最后一批6人,个兄孤岛乘坐直升机飞出孤岛,弟姐抵达西藏日喀则吉隆镇。妹出至此,飞项目营地受困的跨国256人(其中90%是四川籍老乡)全部安全撤离。

  震后98小时的救援跨国大救援,分分秒秒牵动人心。个兄孤岛5月6日,弟姐已安全回到四川的妹出部分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那些惊险的飞瞬间,生死相依的跨国情感,被救援后的救援感恩之心,都在他们的讲述中一一重现。

  地震瞬间

  半座山垮下来 镇定逃生伤亡轻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美丽的垂树里河,那苏瓦卡里水电站就坐落在那里。该项目由三峡集团下属中水电对外公司承建,中国电建集团下属水电七局承担施工任务。项目有两个营地,大坝营地和厂房营地相距5公里,中间的当地村庄住着上千人。

  北京时间4月25日下午2时11分(当地时间中午11时56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当时,那苏瓦卡里水电站项目综合厂厂长孟凡旗正在大坝营地两层板房搭成的宿舍里吃午饭。“地震了!”他刚跑出宿舍,就看见眼前半座山垮塌下来,“就像下‘石头雨’一样,滚落的石头到处乱飞,撞在空中砰砰响。”

  “快往上游跑!”孟凡旗大声喊。一个女工吓得脚软,根本没法跑,“我赶紧把她塞到旁边的套丝机下面,能挡一点算一点。”孟凡旗随即带领营地其余40多个人往上游跑。跑了大约20多米,大家躲在一个防护墙下面。几分钟后,滚石渐渐平息,众人脸上全是灰。再看营地周围的情况,后怕得不行,“如果往下游跑,就会刚好被塌方体掩埋。”

  下游5公里处的厂房营地,情况也很危急。当时在营地开会的项目经理李海源从板房冲到空坝上,拿着对讲机喊话,许多地方都传来安全的回答,唯有13名正在4号洞作业的工人没有回音。当时,这13名工人已被滚石包围,躲到一棵大树后紧紧抱在一起。“如果他们没有这么镇定,到处乱跑,被飞石砸中的可能性非常大。”几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4号洞现场负责人坚定的声音,“我们还好,只有一人受伤。”

  经过清点,项目共有258名中方人员,2人死亡,2人重伤,17人轻伤。“不幸中的万幸是地震时间正好是中午,大多数工人都从作业点回到营地吃饭,大大减少了伤亡。”李海源说。

  应急自救

  打通生命通道 徒步翻越堰塞湖

  惊吓之后,大家聚集在厂房营地的篮球场空地上。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自救并救助当地百姓——

  由项目部聘请的两名当地医生建起临时救助站,把伤员抬到救助站里医治。

  把项目部的食物和水等生活物资集中在篮球场存放,初步估计还能坚持3天,一日三餐改成两餐,吃米饭改成喝粥。

  通讯全部中断,项目部的两部卫星电话发挥了大作用。尽管电话只能打到加德满都,但卫星电话的网络可以使用,震后第一时间,那苏瓦卡里水电站项目的合同责任方三峡集团、中水电对外公司、施工单位水电七局就成立了一个名为“尼泊尔救援”的QQ群,前方随时通报最新信息,后方跟踪支援配合。

  查看灾情,发现项目所在地已成“孤岛”,上游有28处塌方,形成堰塞湖;下游上百处塌方,到附近集镇的道路中断。“当时我们考虑有两种救援方案:一是跨境直升机救援,需要飞越边境线,得到尼方许可,实施难度大;二是步行翻越堰塞湖,到达吉隆海关。”李海源说,他们一边积极与后方联系,请求直升机支援,一边自救打通营地道路,翻越堰塞湖。

  一台钻机、两台装载机、一台挖掘机,同时从大坝营地和厂房营地两边分头作业,对大的塌方体实施爆破。4月26日一整天,10多名工人不停歇地打通了两个营地之间5公里的道路。为了让当地村民也能及时得到救援,工人们继续往下游作业,终于在27日上午打通了营地到附近集镇20公里的“生命通道”。

  飞越孤岛

  直升机救援 架起空中通道

  28日上午,道路打通后,在国内派出16名救援人员的护送下,被困的24名伤员和女工分三批翻越堰塞湖,徒步到了吉隆海关。堰塞体都是松散的石头,爬山很耗体力,山上不断有滚石滑落,女工杨娜娜在转移时出现了休克。为了不发生次生伤害,水电七局一分局党委书记刘显军要求放弃翻越堰塞湖的方案,驻守等待直升机救援。

  项目部还联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以及中水电对外公司驻尼经理部,协调了一架尼方直升机抵达项目现场,把突发肾结石的张东先兄弟2人、7名尼方员工、17名当地村民,一共26人运送至加德满都,张东先在当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

  28日下午,中方第一架直升机飞抵“孤岛”,项目部剩下的230人激动万分,取下头上的安全帽,在手中挥舞。“伤员第一,女工第二,老弱第三,普通男工第四,最后是干部和党员。”李海源在现场指挥大家按顺序撤离。当天下午直升机运走16人,并留下了2.6吨食物和水。

  空中救援非常不易。直升机起飞的吉隆镇海拔2800米,降落地点海拔只有1700米,直升机要在20公里直线距离内急降1100米,而且要边下降边转弯(峡谷内无法直线飞行)。最窄的时候在只有40米宽的峡谷内穿行,而直升机旋翼就有20米宽,操作不能有丝毫偏差。为尽可能加快进度,每架次直升机降落后只停留3分钟,被困人员跑步登机。一开始每架次直升机运12人,后来为了确保所有人员全部运走,登机人数最后上升到每架次20多人,接近运载能力的极限。

  29日,成都军区派出的3架直升机跨境救援15次。16时48分,包括李海源在内的最后6名员工安全抵达吉隆镇。至此,整整4个昼夜,经过98小时救援,项目营地受困的256人全部安全撤离。在吉隆镇安置点,兄弟姐妹终于团聚,大家都自发地握紧拳头,高喊“祖国万岁”。

  大爱流传

  说不完感谢 道不完感恩

  雅安芦山县村民黄国秋在项目营地给工人们做饭,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她都统统遇上了。被送到吉隆镇时,她泣不成声,一直拉着官兵们的手道谢,“三次地震都是解放军救了我,我今生都会记住你们的恩情。”

  在翻越堰塞湖时休克的杨娜娜是项目财务人员,曾在汶川地震中当过志愿者,死里逃生的她一到安置点就赶紧给家里打电话,听到电话那头一岁的儿子喊着“妈妈”,她紧紧抓住护士的手,泪如雨下。

  被石头砸中腿的张进从直升机上被抬下后,被直接送上解放军第八医院的救护车。他说:“受伤后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救了,没想到国家这么快就派飞机来接我们。”

  还有许多被救援的人员,安全飞越“孤岛”后,和直升机飞行员一起抱头痛哭。

  眼泪,浇灌着感恩的心,也让大爱流传。“我们这支川军许多都经历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很高的素质,也把坚强大爱的精神带到了尼泊尔。”水电七局一分局党委书记刘显军说。项目部的临时医疗点救助了几十位村民,还为一个法国徒步旅行队提供了食物和药品。在离开尼泊尔的时候,他们将全部的生活物资留给了当地村民。

  5月4日,随着最后一批人员飞抵成都双流机场,256人都回家了。等待他们的是同事热情的拥抱,家人可口的饭菜。但他们的心,留在了垂树里河,奔腾的河水会告慰两位遇难者的亡灵。

  98小时救援时间表》》》

  4月25日16:30  水电七局召开抗震救灾紧急工作会,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4月25日17:30  三峡集团总值班室向外交部、商务部、国资委、安监总局报送在尼中方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4月26日16:00  前方传来消息,两名重伤人员情况危急,亟须救治;现场对外交通中断,项目员工被困,物资储备仅够使用两天。

  4月26日17:00  抗震救灾指挥部前线工作人员抵达日喀则。

  4月28日10:10  在国内派出的16名救援人员的护送下,24名被困人员徒步进入吉隆口岸中国境内一侧,其中包括一名中方重伤员和少数轻伤员。

  4月28日11:30  经外交部多次协调,尼泊尔方面同意让中方飞机进入境内接送伤员,“生命通道”在空中架设。

  4月28日—29日 直升机跨境救援19架次,将项目营地被困人员全部运至吉隆镇。

  □陈果 本报记者 李欣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