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文本取自《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推薦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文:李康廷 (好青年荼毒室)

2005年,我大學畢業不久,尋常學與序作學生正過著靠兼職渡日的與作清貧生活。某天,樂哲朋友告訴我「睿哲文化學會」開辦了一個「哲學證書課程」,文藝為老問我有沒有興趣一齊報讀。則的我二話不說,思考師與立即把所有積蓄都拿去交學費(學費其實非常便宜,作為只是我當時實在太窮)。現在回想起來,尋常學與序作學生這個決定絕對正確。與作

睿哲辦的樂哲這個課程基本上就是哲學系本科的超濃縮版,它的文藝為老科目全面,有邏輯、則的形上學、思考師與倫理學與政治哲學,連美學都有。每個單元由不同的老師教導,所有老師清一色來自中大哲學系。Roger(編按:李敬恒)是這個課程的其中一位老師,我記得他負責教形上學。

Roger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風趣幽默。作為一個老師,他給人的感覺其實不太穩重,原因在於他實在太喜歡講笑。幾乎每講十句說話,他就會講一個笑話。即使講的是抽象艱澀的形上學理論,他也有本事加插笑話在其中。這令我好生佩服。

不過更加令我佩服的,是他講述哲學時的靈活和清晰。我報讀這個哲學課程之前,已經雜七雜八的讀了一些哲學書。然而那時讀書沒有方法沒有系統,學到的東西可謂亂七八糟不知所云。每當聽到Roger講解一些我自以為早已認識的概念,都有恍然大悟之感。每次上完課之後,我都有一種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簡直就像重新驗眼之後換了一副新眼鏡那樣︰原來一直以來我看見的世界是如此模糊不清!

Roger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技巧更是令我驚嘆。作為初學者,有時候聽不明白一個理論,想要問問題也不知從何問起。結果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往往聽得我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們「究竟問緊乜」。然而Roger卻有超人的理解能力,他總是先整理好同學的問題,然後才施施然回答。我肯定,在Roger整理好同學的問題之前,他們其實不太清楚自己想問甚麼(因為我自己也一樣)。在Roger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見識到「明白」一個理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我當時已經讀過好些書,但和朋友討論的時候往往只能夠依書直說,別人轉一個角度問我,我就不懂如何回答。這其實是讀書讀不通的表現。答問題不容易,整理好別人的問題再回答就更難。你必須要對某個理論有透徹的理解,才能夠靈活地回答五花百門的問題。Roger答問題的技巧,至令依然令我拜服。

回想起來,當時我在Roger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哲學知識(學過甚麼大部分都忘記了,對不起)。除了哲學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向我豎立了一個讀書人的標準。讀完「睿哲」辦的這個課程之後,我確信讀書要有次序有方法。單憑一腔熱誠,即使你多勤力也只會事倍功半。這個課程堅定了我報讀中大哲學系的意志。每次上完堂,我都有好想讀書的意欲。

2010年,Roger回到中大讀博士,我有幸和他成為同學。原本以為,他早就已經忘記了我。沒想到他居然認得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在中大遇見他的時候,他劈頭第一句就問︰「點解你會喺度嘅?」我心想︰我在這裡讀書,你都要負上部分責任!

在睿哲讀書的時候,我只知道Roger是一個好老師。後來在中大重遇他,我才知道他更加是一個好學生。

在中大和他相處的日子,我發現Roger的興趣誇張地廣泛。於哲學上,不論英美哲學、歐陸哲學、中國哲學,他都有興趣。在我初入哲學系的時候,有些同學,甚至有些老師,都略有門派之見。讀英美哲學的覺得歐陸哲學故弄玄虛,說話不清不楚。讀歐陸哲學的反過來覺得英美哲學討論的問題太過瑣碎,一味鑽牛角尖。而讀西方哲學的又會一同瞧不起中國哲學。然而,Roger卻完全沒有這些門派之見,他甚麼都感興趣,甚麼都讀。任何傳統任何流派的哲學,他總是能夠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

shutterstock_2086925437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除了哲學之外,Roger也熱愛藝術。他稱自己為「最廣義的藝術愛好者」︰音樂、繪畫、雕塑、文學、動漫、舞台劇、電影他統統都有興趣。我看過的作品,無論是藝術經典還是流行漫畫,他大部分都看過。我一直以文藝青年自居,然而站在Roger身邊,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文藝嬰兒。在討論藝術作品的時候,Roger總是能夠指出作品的好處(我從來沒有聽過他批評任何作品)。我相信他也不是任何作品都喜歡,只是一來不好的作品並沒有太多討論價值,二來,我認為是他的性格使他偏向欣賞事物美好的一面。無論是讀書、欣賞藝術、還是對人,他總是能夠發現值得稱讚的地方。這種性格令Roger成為一個很好的學生。出於對事物的欣賞,他總是不停學習、不停充實自己。對他而言,好學不倦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他只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罷了。

這本書收錄了Roger多年來寫過的文章,內容龐雜得誇張︰有哲學、文化研究、藝術評論、也有他個人求學與教學的逸事紀錄。當中有很多篇我早已讀過,現在連同新的文章重讀一遍,印象最深的是下面幾篇︰

〈人與自然:環保的真正意義〉是動畫《千與千尋》的分析。我在讀到這篇文之前已經看過一次《千與千尋》,當時談不上特別喜歡,也沒有細心多想這齣戲想表達甚麼,只是覺得宮崎駿的角色造型非常有趣(我最喜歡「無面人」)。讀過Roger寫的這篇評論之後,才驚覺可以用環保與資本主義的角度切入。之後我嘗試用這角度將電影重看一遍,發現所有細節都變得合理,甚至連角色的造型設計都解得通。雖然一早已經知道劇情,但重看的時候竟然覺得電影比第一次看的時候更好看!常言藝術需要藝評人,一篇好的藝評確實能夠令人更懂得欣賞作品。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