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安.沃爾皮切利(Gian Volpicelli)
追求穩定
如果比特幣最後成為了一種資產,加密經濟幾乎其原因即很多人被說服了,貨幣認為它不能當作貨幣使用。政的泰達幣大餅造成這種情況的治與原因很多:網路太慢且難以升級、接受度不理想、身為仍有一絲非法的先驅疑慮,總歸一句話,吃光場就是穩定不穩定。沒人想用比特幣買了蘋果後,幣市看到加密貨幣的加密經濟幾乎價格飆升再來後悔不已。另一方面,貨幣只有最激進且徹底遵從哈耶克思想的政的泰達幣大餅果菜商,才會以數位貨幣出售蘋果,治與因為數位貨幣的身為價值可能在一頓下午茶的功夫,就暴跌了。先驅儘管如此,肆無忌憚的數位貨幣投機交易、線上炒作、恐慌心態,以及不受金融機構監管,在在使得這種波動似乎難以避免。
穩定幣的概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於二○一○年代初期出現的。雖然穩定幣具有多種形式及技術成分,但其重點在於將加密貨幣的波動性降至最低,讓它盡可能具有法定貨幣(通常是美元)或黃金、原油等資產的穩定性。避免價格大幅波動的最佳方法,就是依靠儲備:即為創造出來的每一單位加密貨幣保留一單位的法定貨幣(例如一美元),並保證前者隨時可以兌換成後者。
這正是泰達幣(Tether)的主要特質,它也是史上最早、當然也是最成功的一種穩定幣。二○一四年推行泰達幣的人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過去因萬事達幣、後來因EOS而聲名大噪的布羅克.皮爾斯。(皮爾斯後來說,他在二○一五年即切斷與泰達幣的所有關聯。)最初,泰達幣是作為一種彩色幣,在比特幣協議上運作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可以在以太坊、EOS和其他區塊鏈上進行交易。
泰達幣的功能很簡單,就像它的白皮書所詳述的:客戶向泰達有限公司(或其姊妹公司泰達國際有限公司)支付一定數額的法定貨幣,以換取等量的代幣(即泰達幣)。換句話說,如果你向泰達幣支付十萬美元,你就會拿到十萬枚泰達幣。這些代幣可以交換其他的加密貨幣或移轉給其他用戶,也可以換回當初的法定貨幣現金,但需扣除手續費(泰達幣主要的收入來源)。
一旦泰達幣被贖回,泰達有限公司就會將其「銷毀」,使其失去效力,其目的在於維持法定貨幣與泰達幣之間的平衡。截至二○二○年九月,泰達有限公司已經創建出與美元、歐元和離岸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並剛剛推出了泰達金幣,這是一種由「倫敦合格交割的一金衡盎司黃金條塊」所支撐的代幣。
從一開始,人們就懷疑泰達幣擁有足夠的儲備來支撐其每一枚代幣的說法,因為其不確定性有時導致代幣低於掛鉤的一美元價格(一度低至每單位○.九二美元)。這是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台灣控股公司,雖然這家公司一直承諾其銀行存款可以接受獨立審計,但多次都未能兌現。
二○一七年十一月,情況變得更壞:當時泰達幣宣布,公司的錢包遭到駭客竊走價值超過三千萬美元的泰達幣。駭客攻擊直接導致暫停泰達幣換回法定貨幣的業務:用戶要麼繼續持有泰達幣,要麼透過提供此類服務的特定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兌換它們。泰達幣最終在二○一八年十一月恢復兌換業務,但同時也規定兌回法定貨幣的最低門檻為十萬美元,此外,還需支付新名目的高額手續費。泰達幣兌回美元由原本的不可能,轉變成現在的困難重重。
在加密貨幣泡沫最讓人頭痛的幾個月裡所發生的事,引起了更多的關切。這種憂心來自於泰達公司與全球數一數二大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Bitfinex的關係。法庭紀錄與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披露關於離岸投資的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的主要股東和經理竟是同一批人,從而引發了利益衝突的問題。二○一八年六月,比特幣價格在六千美元附近波動,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丟出了更重大的危機訊號。該研究探討了二○一七至一八年當時正在縮小的比特幣泡沫,是否部分為泰達公司和Bitfinex共同策畫的市場操縱結果。
該項研究分析二○一七年三月至二○一八年三月間泰達公司的整體流動情況,研究人員發現,泰達公司大多數的交易都由Bitfinex操縱,大量的穩定幣從那裡轉移到其他交易平台,並兌換成比特幣,從而墊高了其價格。這些交易的時機點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該論文寫道:「用泰達幣購買比特幣的時間點落在市場低靡之後,結果導致後者的價格大幅上揚。」
值得注意的是,泰達幣流向Bitfinex的數量十分驚人。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了,要麼不知哪個大玩家在Bitfinex上投資了巨額美元買進泰達幣後,就在固定一段時間將泰達幣兌換成比特幣;要麼泰達公司一直向Bitfinex灌入不受美元支撐的穩定幣,無中生有變出泰達幣,只為拉抬比特幣的價格。該研究認為,這種做法可能就是因為利慾薰心:泰達公司幕後的人可能持有比特幣,他們為了個人利益而企圖拉高比特幣的價格,又或者為了增加泰達幣自己的儲備量。不管是什麼原因,該研究強烈暗示,有心人士無視泰達幣與美元掛鉤的承諾,大量生產泰達幣。
有些人對此研究結果提出異議:除了泰達公司和Bitfinex本身否認外,加密貨幣顧問公司LongHash也認為,泡沫期間流通的泰達幣整體供應量並不足以有效操縱市場。其他人則堅信上述研究的結果,二○二○年三月,在紐約發起一項集體訴訟,指控泰達公司和Bitfinex操縱市場,並明確引用該論文作為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