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情緒治療》: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文:周志建

8. 當情緒的情緒情緒情緒主人,不等於「管理」情緒

「安靜、治療只此狀態放鬆、情緒情緒情緒回到呼吸、治療只此狀態回到身體、情緒情緒情緒回到內在,治療只此狀態安靜感覺自己的情緒情緒情緒身體。」這就是治療只此狀態覺察情緒的好方法。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要當情緒的情緒情緒情緒主人,不要當情緒的治療只此狀態奴隸。」說得很有道理,情緒情緒情緒但什麼叫做「當情緒的治療只此狀態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我們得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情緒情緒,是治療只此狀態嗎?

早期很流行「情緒管理」,但這四個字卻誤導了我們三十年,情緒情緒情緒讓我們以為:「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亂發脾氣,這才是高EQ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

「情緒管理」這四個字現在已經不太流行了,因為心理學家警告我們:任何想要管理、控制情緒的意圖都將徒勞無功。因為情緒如流水,它必須流動;情緒只能疏導,無法控制、阻攔或禁止。

因此,所謂「當情緒的主人」不是要你去管理情緒、控制情緒,而是你要去「覺察情緒、回應情緒」,我們過去都搞錯了。

情緒是無法管理的,因為只要是「管理」,必定牽涉到「控制」。一旦想控制,你就會回到「頭腦」的理性層次,如此就無法覺察情緒。無法覺察情緒,你就無法回應情緒。

情緒是一種情感展現,它屬於內心的感受層次,不是頭腦的理性層次。所以你無法靠頭腦去「管理」情緒,一旦進入頭腦,我們很容易就長出二元對立思維,情緒本身其實沒有好壞對錯,所以任何想用頭腦去控制情緒的意圖,都將徒勞無功(那是「情緒壓抑」)。

那我們要如何覺察情緒呢?安靜、放鬆、回到呼吸、回到身體、回到內在,安靜感覺自己的身體。這樣就好。

「我感覺悲傷」、「我感覺憤怒」、「我的手在抖,我感覺很害怕」⋯⋯當你能夠覺察到當下此刻情緒的發生與「存在」,不批判、不逃避、不否認,進而去「理解」當下那個情緒,並去「回應」那個情緒背後的渴望、需要,那麼此刻,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了。

9. 如何回應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該怎麼辦?

一旦情緒可以「自由流動」、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融。

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組照片,十分驚訝。第一張照片裡:一個大約三十多歲的白人父親,帶著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到大賣場逛街,旁邊跟著一個五、六十歲的中年男子,看起來應該是祖孫三代。

後來,可能是因為小女孩想買某樣東西,但父親不肯,於是小女孩就生氣地直接躺在賣場地上鬧彆扭、不肯走。照片中只見那兩個大人(父子)就在一旁等待,他們「允許」小女孩鬧彆扭、躺在地上抗議。這兩個大人不勸阻、不安慰,就站在原地,神色自若地「等待」(好佩服啊)。

這個畫面教我看呆了。我在想,要是我們這邊的父母會如何反應呢?

不用想也知道。大人一定會覺得很沒面子,他們會罵孩子,叫孩子趕快起來。如果孩子不聽話、再不起來,父母就會硬拖、硬拉,把孩子拉起來。這樣處理方式的結果是(大家一定猜得到)──孩子哭鬧得更大聲。

我們這邊處理情緒的方式,只在顯示一件事:「孩子哭鬧、有情緒是不被允許的。」而照片裡白人父親的反應卻告訴我們:「你不高興、不爽、鬧脾氣,沒關係的。那是你的事,我尊重,但不介入。」他們看待情緒是如此平常心,令人咋舌(這就是情緒界線)。

同時,我也佩服照片裡那個年紀大的祖父。當下他並沒有「介入」兒子管教女兒的方式,他也是一個界線清楚的人,他尊重兒子的管教方式,不介入、不插手。

要是在我們這邊,就算我們想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女、尊重他們的情緒,但如果剛好我們的父母(或公婆)在一旁,老早就出手介入了。他們不是立刻去哄孫女「乖乖、聽話、不要鬧了」,不然就是去罵兒子或媳婦:「你們怎麼不管管,讓她在這裡哭鬧、丟人現眼。」

故事還沒完。當這兩個男人「允許」孩子哭鬧、不介入孩子的情緒時,你猜怎麼著,不久後小女孩發洩完情緒、鬧夠了,她就自己站起來,然後左手牽著爸爸、右手牽著祖父,開心地走回家,彷彿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在第二張照片)。

當你不阻攔情緒、允許它時,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像一陣風。讓情緒自然升起、自然落下,讓情緒流動,一旦情緒可以自由流動、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退了。

於是我說:允許情緒、尊重情緒、讓情緒流動,這就是對待情緒最好的方法。

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允許別人可以悲傷、憤怒、害怕。這就是最好的情緒界線練習。當你「允許」時,你就不會抗拒情緒,或急著介入、想當別人的「拯救者」。而且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真的需要你的拯救嗎?

其實只要你不要去阻斷別人的情緒,允許別人的情緒可以流動時,這就是對別人最大的幫助了。

11. 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我與我的悲傷同在」這是外化的語言,一旦「外化」了悲傷,我們就可以跟悲傷產生對話了。

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很重要。情緒的「在」,有時不能光靠「感覺」,還須透過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讓情緒被「看見」,這是表達情緒最好的方法。

語言給出一種「看見」。就像你說「哇,這朵玫瑰花好漂亮喔」時,在你給出這個語言的當下,這朵玫瑰花就立刻被「看見」,它就「在」了。因此,當你說「我現在很生氣」、「我覺得悲傷」、「我好害怕」時,此時在你身上的情緒,立刻被你看見了,同時也被別人看見。

語言帶出情緒的「看見」,情緒被看見很重要,因為情緒就像小孩子一樣,需要被看見、被重視、被撫慰。

一旦看見,你就能夠去回應它、處理它。如果你對情緒視而不見、忽略它、否定它,它就會鬧得更凶,就像哭泣的小孩沒人理一樣。其實,情緒只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沒有好壞對錯,不用大驚小怪。

生命是流動的,情緒也是流動的。情緒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情緒是一種情感的流動狀態,情緒不等於你。當你說「我感到悲傷」時,你只是在表達「此刻」我的生命狀態是悲傷的而已,但不等於你永遠都是悲傷,因為悲傷是會流動的。

此刻你很生氣,也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情緒就像你身上穿的衣服一樣,你今天穿黑衣服,明天可能穿紅的、後天穿白的,我們每天都在換衣服,你不可能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出門。情緒也是,你不可能每天的情緒都一樣,除非你患了憂鬱症,那另當別論。

當我們可以覺察情緒,覺知自己的悲傷時,你就可以運用「外化」語言跟情緒產生「位移效果」。例如,當我們說「我與我的悲傷同在」、「悲傷在我的肩膀上哭泣」時,此時「悲傷」彷彿是我們的朋友、寵物,讓我們可以去陪伴它、與它「同在」,這同時也表示了「你不等於悲傷」、「悲傷不等於你」。

一旦「外化」了悲傷,我們就可以跟悲傷產生「對話」。對話中,你就可以凝視悲傷,感覺它、省視它、理解它、陪伴它,這就是我們對待情緒最溫柔的方式。

相關書摘 ▶《情緒治療》:心理師看《小丑》——「缺乏愛」本身才是暴力的根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方智出版

作者:周志建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敘事治療師到BEST創傷療癒師,從事敘事諮商20年,作者治療工作大轉彎,首創BEST創傷療癒法。國內第一本結合身體(Body)、情緒(Emotion)、故事(Story)的創傷療癒(Trauma theraphy)寶典。從覺知、流動、釋放,到撫慰,讓情緒流動,消除你身心無以名狀的痛。

這是一本獻給童年創傷倖存者的書──你是否經常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重要、沒價值、沒人愛、缺乏安全感?如果是,那麼,該是檢視自我童年、療癒創傷的時候了。

創傷經驗,就像胸口被狠狠重擊了一拳,幾天後身體慢慢復原了、不痛了,但羞辱、驚嚇、恐懼、憤怒這些心理的痛,卻不會輕易過去。它會隱藏在身體裡,隱隱作祟,讓你日夜都無法安寧。

童年受虐、家暴、性侵、情感忽略等經驗,會嚴重影響你的自尊、自我價值及自我認同,發展出扭曲的人際依附關係,以及不健康的補償策略。

你是否經常感覺「活著好累」、「好孤單寂寞」、「人生沒有希望」、「我根本不值得活」?這些痛苦的想法可能都來自家庭創傷的童年陰影;別人已讀不回你就氣個半天,這都可能是小時候被忽視經驗的恐懼的情緒再現。

其實最讓你痛苦的,不是過去的創傷事件本身,而是你現在的「否認態度」。否認痛苦,就是否認生命;否認創傷,就是否認自我的存在。頭腦否認,但身體很誠實,會牢牢記住,創傷的痛苦會一直「寄生」在身體與記憶裡,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你受過傷,但你不必再痛。讓情緒流動,身心就不痛。讓BEST創傷療癒法幫助你,好好說故事,覺知自我,釋放情緒,療癒身心,走出創傷,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1Photo Credit: 方智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