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助科学知识成功“出圈”
不久前,出圈一部由两位院士、科普3位研究员、视频识成35位博士研究生共同参演的助科科普微电影《无处不在的氟——有机师姐II》获得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学知这部微电影在B站的出圈播放量已超50万。不少网友评价道:“文科生也能看,科普很有意思”“非常好的视频识成科普电影”…… 从院士科普“刷屏”到科普微电影“出圈”,近年来,助科视频类科普作品的学知关注度迅速增长。 今年1月,出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发布的科普一项报告显示,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与获取的视频识成主要渠道之一。在视频直播平台学习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新风尚。助科 在方寸间“玩转”科学知识 “蒸馒头哪层先熟”“从铺满香蕉皮的学知路上走过,怎么走不容易滑”“被陨石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借助这些通俗有趣的视频,越来越多艰深的科学知识走进公众视野。 科学内容正逐渐成为各大视频平台的重要垂直领域。一批专业人士、科研机构入驻视频平台,成为科普视频创作者。他们发布的视频拥有很高的播放量,评论区内还会出现不少有价值的讨论和追问。 “如何用物理绕开松钩机制,成为娃娃机的‘统治者’”“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学会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发抖”……这些是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抖音号里的热门视频,趣味丛生的科普内容吸引了400余万名粉丝。 “物理,可悟世界之道、可析万物之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思索的过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普团队负责人成蒙说,“怎么玩好娃娃机?如何穿衣更暖和?这些是我们常见的小问题,它们听起来离物理很远,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获得很多知识。” 用羽毛球拍讲正负电子对撞机,用扫把讲宇宙射线……各类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为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实验器材。2018年至今,吴於人的抖音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获赞2000余万。“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我们一贯倡导的理念。”吴於人说。 “香蕉:在修罗魔道中修成正果”“土豆:从剧毒块茎到未来主粮”“网上流传的‘海怪’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些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唐骋的科普作品。它们聚焦泛生命科学内容,在B站拥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 唐骋的账号名为“芳斯塔芙”,是“fun stuff”的音译,意为“有趣的东西”。“科普不需要多么高大上,而是要和观众打成一片。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广大公众,所以我们要做有趣的东西,把大家在上班、上学之后一点点零星的注意力争取过来。”唐骋说。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我国的目标是2035年将这一数据提升至25%。 视频类科普或许可以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在各大视频平台,深入浅出的原理阐释,妙趣横生的脑洞创意,正在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趋向“轻量化”,让前沿科学热点更加大众化。 带用户领略科学之美 “有位同事去偏远山区时遇到了一个高中生。同事问他将来想上什么大学,那个孩子说,他想考中国科学院,要来物理所,因为他看过我们的科普文章。”成蒙告诉记者,这个故事成为他坚持做科普的动力源泉。 最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相关平台账号的定位并非科普。在随后几年运营中,团队逐渐明确了以科普为主,兼顾研究所宣传工作的账号定位。“我们的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公众的比较少。如果想与公众产生连接和交集,科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成蒙说。 “如果说教育是在树人,那么科学普及就是在播种。”成蒙说,“我们服务对象是喜欢或痛恨、向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我们团队的使命是把人‘领进门’,让他们看到物理之美、科学之美。” 目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有60余人。此外,还有20位参与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日常科普视频的创作主力是所里的研究生。此外,我们还会邀请科学家,通过跨年科学演讲、科学公开课等形式,为大家讲解更加专业和前沿的内容。”成蒙说。 唐骋在2018年坚定了自己做科普的信念。当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神经所的博士研究生,他接到任务,负责撰写一项科研进展新闻的通稿。 “为了写好这则通稿,我做了很多调查。但在调查中我发现,当时很多人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并非重要突破,与业内的观点有很大差异,这种认知差别让我非常震惊。”唐骋说,“面对科研人员和公众间巨大的思想鸿沟,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填补。” 这项“填补工作”并非轻而易举,科普视频是很好的载体。 唐骋近期最受欢迎的科普作品是“银杏:活着,直到被死神遗忘”。目前,这条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331万。 “在今天的地球上,只有一纲一目一科一属一种银杏。换句话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银杏都属于唯一一个孑然一世的物种。”唐骋在视频中娓娓道来。银杏深奥的演化历程在他的口中变得浪漫又神奇。 唐骋告诉记者,他做科普视频一般需要三步,查阅论文、撰写脚本和视频制作。一条视频制作大概用时3周,而这条讲述银杏演化历程的作品,足足花了他两个月。 “世界范围内针对银杏的研究和较为深入的科普作品非常少,做这个选题相当于挺进无人区。为了完成对银杏演化的系统科普,我查阅了大量论文。世界范围内关于银杏的研究,我看了差不多80%。”唐骋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的科普还存在许多荒漠地带。土地一旦荒芜就容易滋生杂草,也就是谣言。”唐骋说,“我希望自己成为荒漠中的‘园丁’,把准确、专业的内容‘铺’上去,防止这些地方被杂草占领。” 用科普种下好奇的种子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那么,应该如何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我们想尽办法用老百姓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做科普,这样效果才好。”吴於人说。 在成蒙看来,好的科普视频需要切合时下热点或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结合热点,及时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自然会吸引观众。有些选题和生活相关,大家并不明白背后的原理。以这些内容为选题,可以产出好作品。”成蒙说。 “不仅如此,科学原理还需要漂亮的包装。”成蒙补充道,“我们会尽量做一些展现科学之美的视频,比如在演示实验中为大家展示漂亮的镜头或画面。先吸引观众,使之产生兴趣,再揭示背后的科学知识。” 唐骋认为,科普视频首先需要知识准确、内容严谨。在此基础上,再精心打磨,做出趣味性。“科普视频的本质是娱乐产品,需要让观看视频的人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再进一步,要通过具体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唐骋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逐渐增多。从传统出版物和传统媒体,再到短视频、微电影和直播,科普内容的呈现形式日益多元化。 “科普文章的门槛较高,容易让人望而生畏。科普视频相对而言通俗易解。但科普视频多是碎片化内容,科普文章系统性更强,内容更加丰富硬核。”成蒙说,“视频和文字相辅相成,无法彼此替代。”不仅如此,在科普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还会结合直播与短视频两种形式,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 “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手段正在涌现。我们要勇于创新、学会利用。同时,还可以创新项目运作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我们的科普工作中。”成蒙说。 唐骋认为,科普形式的多元化,意味着观众需求的多元化。“作为科普创作者,要在厘清自己核心受众和作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尝试各种新形式、新题材。”唐骋说。 面对未来,吴於人希望看到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的队伍。“只有种下好奇的种子、打造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才能成长出更多的探索型人才、创新后备英才,让源源不断的人才托举起我们的百年强国梦。”吴於人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消费商圈国家标准研制工作落地海南
- 「以天為幕、以地為蓆」,兼具生態科學與智慧巧思的蒙古包為何冬暖夏涼?
- 台灣原創劇集驚豔國際,《我願意》、《大債時代》入選歐洲最大劇集展「SERIES MANIA」
- 天下晨間新聞 拜習會怎麼談台灣| 科技股反彈能走多遠?|天下雜誌
- 四川自贡:维权先锋显担当 力促解纷高质效
- 《大難之後》:槍擊案罹難者家屬說,無論經過多少年,人生都不再屬於自己
- 「晚期卵巢癌」近八成會復發:及早治療不要等,繼續治療不要停!
- 在東奧兩大外媒基地「東京媒體中心」與「台場Big Sight」,追賽事也不忘勤防疫
- 雅安市十佳美德少年暨抗震救灾模范少年公示
- 《鬼同你住》:唔怕同鬼一齊住,最怕冇屋住
- 學術論文寫作時,如何融合內在的「創作型」與「編輯型」人格?
- 【TNL沙龍本週議題】父親節要到了!你今年打算怎麼過?
- 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知识(一)
- 【電影中的法律】《罪人的控訴》:修正庇護納粹的惡法,揭露醜惡的歷史真相
-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重複和意義,是抗拒時間影響記憶的兩個主要方法
- 【TNL沙龍本週議題】2020東京奧運開跑!你有準時觀看賽事嗎?
- 福建:对问题食堂及配送单位开展交叉抽查“回头看”
- 「只有老鼠和瘋狂藝術家才住在這裡」,連計程車司機都搞不清楚的倫敦Shad Thames
- 林昶佐罷免「鬧雙胞」誰先成案?中選會宣布鍾小平提案第一階段達標,可展開二階連署
- 鴻海收購旺宏6吋晶圓廠生產SiC功率元件,完成電動車布局關鍵拼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