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因為看見,所以動情——讀梁柏練《看見動物》

文:劉安廉@火苗文學工作室

不少有關動物權益的著作,深度與厚度兼備仍不乏有心人問津。因為看見《看見動物》也寫人與動物的所動關係,字裏行間流露的情讀,則是梁柏練一份「溫度」。全書二十四篇文章分為三輯:「經歷」、見動「訪談」、「思考」,因為看見像是所動作者的一份見證——以自己的所見所思去證明守護動物這條路縱然困難,仍是情讀必要。

世間動物形態殊異,梁柏練要說到一視同仁,見動絕不容易。人類對動物的因為看見愛惡與觀感,多半出於牠們對我們是所動否有價值。在思辯與行動前,作者期望我們必先「看見」動物的存在。因為在看見一刻,我們便與牠們建立了關係,如何對待牠們,便全繫於我們怎樣看待這些關係。

Screenshot_2022-11-28_at_4_11_32_PM圖片來源:藝鵠有限公司

《看》書作者不算是走在前線的行動派,卻比很多惹人非議的激進動保人士(香港網民不時譏為「動保膠」)勇於反省自身,於是「思考」便毫不意外地成了書中收錄文章最多的一輯。當中探討的一些主題耳熟能詳,例如動物實驗、安樂死等等,篇幅不長,重點也不在鋪陳論點或定下結論,反而多在呈現動物的苦難。像〈實驗的現實〉提到的「德萊茲測試」(Draize test),大家對這惡名昭彰的實驗或不陌生,但再讀作者的文字時,依舊會感到毛骨竦然:

將兔子束在架上,用夾子固定眼皮張開,然後拿滴管對着眼睛,將洗頭水一滴滴地掉下去,直至潰爛。那些令兔子眼睛爛得最慢,痛苦延得最長的,就最不刺眼,可以用在人身上。

換了是影像或照片,我們想必馬上調頭不看。但以文字表達,就有一種「看」來淡然,卻痛若凌遲的感覺。作者接着提出動物實驗的盲點,並提醒普羅大眾亦可透過選擇消費,拒絕帶有動物實驗性質的產品。

又如在〈文學中的動物〉一文提到《聊齋誌異》〈義犬〉、龜兔賽跑等故事,作者提出我們常把動物與我們歌頌或貶抑的品德拉上等號,無非是美麗誤會或出於一廂情願。然後,他再舉吳煦斌的《看牛集》〈殘暴〉一文為例,揭示象徵「和平」的鴿子的暴戾一面。作者認為:

文學創作寫到動物,應有這種平衡,撇除刻板印象,讓人重新看見動物本來的面貌,才算對牠們公平。

這種「平衡」其實不易達成,即使吳氏作品中確有強烈的寫實傾向與自然關懷,也不能抹殺作者本身的文學追求。何況,作品面世後的影響,往往超出作者的控制範圍。事實上,當代文學家對各種象徵的把握亦已比往昔敏感,文學的想像不一定令動物的形象變得死板,讀者如能對「文本動物」及「真實動物」加以辨識,「動物」的意涵反而將會得到更深廣的開拓。

RTSW720Photo Credit: Jason Le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