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讓崩潰在家裡發生,為孩子安排「計畫好的情緒潰堤」

文:蘿拉.馬克罕

計畫好的讓手情緒潰堤:協助孩子渡過強烈的情緒

經常,一場大崩潰快要發生前,足成我的為生為孩兒子都會情緒很糟、態度挑釁或跟妹妹打架,友讓做盡各種我們極力避免他做的崩潰事,接著就會情緒大爆發。家裡計畫即便我已經學過要盡量保持冷靜,發生這種場面仍會帶給我很大的安排壓力。在一切恢復平靜之前,情緒我往往能了解這一切是潰堤因為他正在經歷一場「情緒潰堤」,這是讓手好事,他釋放了一些積累的足成負面情緒。

──琳賽

什麼是為生為孩計畫好的情緒潰堤?這裡所說的「情緒潰堤」就是孩子在遊戲場或超市裡的大崩潰,差別在於,友讓你主動提供機會讓崩潰在家裡發生,崩潰在你準備好給予關注的時候發生。

為什麼要給孩子情緒潰堤的機會呢?乍聽之下可能有點奇怪,然而不論你是否希望如此,孩子們就是會有這些情緒。小孩腦部掌管理智的區域仍在發展,他們很容易會被情緒淹沒。有時候,孩子們(大人也如此)只是需要哭一場。若你能給他機會,在你溫暖的陪伴下,他能安全地擁有自己心裡種種嚇人的情緒,情緒自然會消退,而他便能從中釋放、回到生活的正軌。

眼淚能減緩血液循環中的壓力荷爾蒙,他會比較開心、放鬆。所以如果你能迎接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忙他渡過這場風暴,這絕對是一份珍貴的禮物。直到今天睡覺前(說不定甚至到這週末結束時)他都可以比較開心,他也會覺得和你比較親近,並比較願意配合。

在孩子失控時,我從未遇見父母第一時間回應:「太棒了!現在他可以向我展現那些不好的情緒,他感覺好多了!」面對小孩的挑釁行為,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往往是越來越惱火,直到就要把他們關進房間或更糟。要再過一陣子,我們才能體會:唯有讓孩子哭出來,一切才會好轉。他顯然需要渡過一陣強烈情緒,但我們究竟要從何得知小孩的狀態?

答案是:當孩子們哀號抱怨、變得頑固、提出一堆要求或故意唱反調,這總是事情不對勁的徵兆。有時候是身體上的不對勁,例如他在對抗感冒;有時候則是情緒上的不對勁,例如老師今天請病假,或者他正在跨越一個重大的發展階段,例如他在學騎腳踏車。

然而原因往往不那麼具體,而是由眾多微小的壓力累積而成,如果孩子沒有機會透過遊戲或延遲疏通它們,這些情緒壓力便會在潛意識中迴盪,或形成我所說的「情緒包袱」。

因此,如果你的小孩經歷相當不開心的一天,父母可以試著認可他之所以不開心是有特定原因,如同我們的不開心一樣。幸運的是,我們不一定非得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開心才能幫得上忙。孩子們一定是感到壓力而開始脫序,不論原因是什麼,只要壓力源不再影響他,笑或哭往往能讓一切好轉。

因此每當孩子變得特別難搞,試著把那視作紅色警報,他並非故意刁難,而是情緒上備受壓力,他需要你的協助。

你要協助孩子感覺到你懂他。當孩子們心情不好,話語通常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當他努力思考話語意涵時,情緒就卡死了。此外,多數孩子不能明白為什麼心情不好,至少在他好好哭一場之前,他真的做不到。幸運的是,只要讓情緒浮現,自然能有所療癒,如同免疫系統會將感染源推向表面、以利痊癒。你必須做的就是創造安全感,讓他可以順應天生的自然歷程。

首先,仔細感受那些激怒你的感覺,試著調整為更同理的視角,去同理小孩。當他態度挑釁時,要做到這點真不容易,你可以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孩子們在看似最不值得被愛時,其實最需要愛」,此刻,他最需要從你身上感覺到的,是你依然愛他。

  • 創造安全感

從身體上的情感開始,如果他能大方接受,以一些溫和的打鬧來逗他笑(詳見第八章)。這會讓他身體中的壓力荷爾蒙轉變成連結荷爾蒙,讓他更容易哭出來,而不是卡在憤怒裡。

  • 針對每件事都設立帶有善意的限制,激發他情緒潰堤

例如,如果孩子與你單獨相處的時間還不夠,那麼「寶貝,我們再玩一下,等下就要停了喔。」這類話語會喚起他心中關於失去你的悲傷,便會刺激他哭。你可以針對他的行為或某件他想要的事物,設立這種善意的限制。

  • 如果他轉為生氣,增加你的同理

我們同理孩子們時,他往往會生氣,這不代表你做錯了,他對你發怒,是因為你對他的理解讓他接觸到自己的感受,而在那個時間點,他的感受可能會有壓垮或帶給他傷痛、恐懼的危險,所以他的反應就如同我們感受到威脅時那樣—對外生氣、抨擊。你的目標是協助他感到足夠安全,可以超越生氣,「喔,寶貝,我知道你有多難過……這真的很難。」

如果保持充分的同理—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他就會哭,哭具有療癒效果,而不是生氣。

  • 如果他沒有哭呢?

退一步,花時間慢慢建立安全與連結,運用一些平時維持關係的做法,例如同理、打鬧遊戲與特別時間,接著盡力同理他,並鍥而不捨地這麼做。

  • 迎接他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能以同理而柔軟的心回應孩子的憤怒,他便可能會哭。哭得越多越好,恐懼總是被他鎖在身體裡,他可能會倒地扭動、汗流浹背、想要推東西,這些都有助於他的身體釋放恐懼。如果他大發雷霆,退後一點,別讓他傷到你。

請記得,發怒並不是走向療效的步驟,你的目標是協助他感覺到足夠安全,而可以越過憤怒,接觸心裡那脆弱的恐懼、悲傷和無力狀態。

  • 如果他要你別再說了?

那就停下來,深層的療癒是超越言語的,別在他心煩意亂時問問題,也不要說太多關於你的事,只要幫他感覺一切安全到可以哭泣。「你可以安心……我在這裡……每個人都會需要哭一哭。」若要教導他,以後多的是時間。

  • 如果他不要你抱他呢?

留在他身邊就好,可以說:「當你想要抱抱的時候,我就在這裡。」接著,試著和他的痛楚待在一起,心思不要飄去想等一下要買些什麼,一陣子後他便會回到你的懷抱裡啜泣。

  • 如果他叫你走開呢?

他正在試著調整情緒的強度,因為他感覺到和你在一起是安全的,你在場時他浮現的感覺強度更高,所以他試著要離你遠一點,他才不必感覺到那些難以承受的情緒。他不是真的想要你離開,因為他需要你安全地陪著他。

如果你真的離開了,他會冷靜下來,但那只會讓他的感受再度下沉,之後又會再爆發。若要疏通這些情緒,必須去感受它們,對孩子們來說,要獨自去面對這些嚇人的感覺是很不安全的,你可以說:「我退到這裡……我不會留你一個人在這裡面對這些劇烈的感受,當你想要抱抱時,我就在這裡。」

  • 哭完之後,他可能會想擁抱

他可能會講別的話題,但他仍想知道擁有這些情緒究竟是不是被允許,以及你是否依然愛他。你可以簡單地說:「那是一些很巨大的感覺,真的不容易,我想我們需要好好抱一下。」接著,把剛才發生的一切編成一個故事,協助他重新思考那個歷程:

「你很生氣和沮喪……你對媽咪大叫、想要打媽咪……媽咪說:『不可以打人!打人會讓人受傷!』然後媽咪抱住你、讓你不會打到人,媽咪會確保每個人的安全,你那時候很難受,一直哭一直哭,每個人都需要哭一哭。然後媽咪抱抱你,我們靠在一起,最後我們都感覺好多了。」

  • 如果你真的很難忍受小孩的哭泣?

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這是最難的部分,試著深呼吸,讓你靜下心來,這不是危機狀況。你的接納能夠療癒孩子,只須盡你所能地保持冷靜與同理,不須做任何事、說任何話。在面對小孩的痛楚時,如果我們能不被自己的恐懼擊垮,我們內在的某部分也將同時被療癒。

  • 這會把孩子教成「公主病」嗎?

正好相反。孩子將會學到的是:如果接受自己的情緒,他便能疏通它們,這個過程讓他學會自我調節。有些敏感的孩子們可能需要每天都哭,一些小孩大約一星期哭一次,但不論頻率為何,隨著時間,只要他們能接觸到自己積累的情緒,哭的頻率便會慢慢降低。

最鼓舞人心的是,你將會看見孩子的情緒狀態大有不同。一旦小孩向你展現他赤裸裸的痛楚、而能感受到被理解,即便外在現實沒有改變,由於他能感覺與你更靠近,在情緒上他也會慷慨對待手足。他越來越能擁有幸福感,更能管理自己。

父母往往會說:「他又變回原樣了,」更甚者,對於那些已經難帶好幾年的小孩,父母會說:「他是個不一樣的孩子了。」由於你是在可以聽他說話時讓他情緒潰堤,避免了這頓脾氣在其他時間發作──沒錯,你大概不難預料──可能就在下次弟弟妹妹需要你的時候,他的情緒卻也大肆發作。

相關書摘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孩子吵架時不要「暫時隔離」,這對小孩來說是一種懲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心靈工坊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蘿拉.馬克罕
譯者:傅雅群

蘿拉博士再度從「情感連結」出發,幫助爸媽平穩自身情緒、耐心地去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協助孩子表達感受。

書裡舉了許多例子引導爸媽平穩地介入孩子的衝突,譬如同理之後呼應孩子的渴望、或是設定限制。讓孩子們在爸媽的陪伴之下一起降溫,進入回想並且真正學會聆聽彼此,解決紛爭,增強溫暖的連結。

getImage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