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创安徽“三农”工作新局面_
春为岁首,三农农为行先。不断 2月19日上午,开创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安徽全面总结我省2024年“三农”工作,工作分析面临的新局形势,部署2025年工作,三农强调“坚定扛起‘三农’工作时代重任,不断干字当头、开创创先争优,安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工作 当天下午,新局省农业农村厅立即组织召开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三农深入学习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明确部署具体任务。开创 如今,“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既有新趋势新特点,也有新情况新问题。“三农”工作的目标要求更高,使命责任更重,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三农”根基 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条底线,不容有任何闪失。 “粮食”二字重千钧。去年,我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产量836.9亿斤,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粮食生产须臾不能放松。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站在高起点之上,进一步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并非易事。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粮食生产支持保护,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未来,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和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我国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对于安徽来说,粮食生产这个“看家本领”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粮食大市、大县要挑大梁、继续多作贡献,其他市、县也要力争多增产,粮食稳产保供责任大家一起扛。 耕地资源总量有限,当前增加粮食产量,在稳面积基础上更多要靠提升单产。去年,我省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已有初步成效。今年,我省将在抓好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推动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同时,抓好大豆油料作物稳面积,扩种油菜、耕地轮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并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上下功夫。 去年,我省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底线任务守得更牢。全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20528元、居全国第3位。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特困家庭动态筛查和帮扶,推动动态监测更精准、产业就业帮扶更有力、帮扶体系更完善。 目前,省农业农村厅已与省医保局、省民政厅等12家省直行业部门,健全完善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部门筛查预警工作机制。在优化监测工作的同时,今年,我省将强化帮扶工作,产业帮扶上落实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带得稳、带得久”,就业帮扶上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抓好三项重点,建设和美乡村 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持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去年,我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在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这个“基本盘”的基础上,我省将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驱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具体路径上,我省将赋能农业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设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特色产业,引导各地选准细分赛道,引育一批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头雁产业”,把单个产业做大做强;壮大产业集群,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把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起来,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产业集群生态。 千村景不同,万村情各异。在乡村建设上,今年我省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点面结合推动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乡风文明美誉度。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我省将再创建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聚焦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坚持质量优先、建一处成一处,确保把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办好。 在乡村治理方面,我省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文明乡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形式,推广“订单制、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高乡村善治和乡风文明水平。 依靠双轮驱动,激活发展动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农业向新领域新空间拓展进发的每一步,背后都凝聚着现代技术和农业装备的智慧力量。 去年,我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均居全国前列。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我省将组织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布局重大科技任务及重点攻关方向。同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安徽实验室建设。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重点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此外,今年我省还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打造数字化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去年,我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到期延包整省试点,高质量完成437.1万到期农户延包任务;规范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抓农村改革一定要增强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汪学军表示,将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为底线,扎实开展好二轮延包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今年,我省全面启动2025年到期的662万户延包工作,2月底前全面完成调查摸底。同时,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提升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 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我省将鼓励长期留村农户创办家庭农场,推动农民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结关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我们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安徽“三农”工作新局面。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袁隆平之子谈接棒父亲:耐盐碱稻亩产超千斤不是终点
- 固原首所韩练成少年军校揭牌!
- 钟万勰:计算力学里的“爱国大义”—新闻—科学网
- 外汇局:2月外汇市场运行稳中向好 跨境资金流动更趋稳定
- 擅自变更染发产品生产工艺 日本朋友株式会社被立案调查
- 汉阴法院召开民商事审判暨人民法庭工作会议
- 我市新能源汽车上牌更便捷
- 泉州打造便民服务网络 信息化手段让办事更方便
- 无人驾驶电动矿卡运输效率提升25%
- 太极健身走进长乐社区 文化引领全民健康新风尚
- 无线充电技术 “动态”赋能新能源汽车
- 日本客機接獲炸彈警告 緊急迫降疏散149乘客
- 福建三明:开展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执法
- 拉法不斷遭襲 居民稱整個加沙都不安全
- 立志科技报国 打造国之重器—新闻—科学网
- 泉州启用微信社保查询服务平台 缴费情况随时看
- 北影取消校考专业的生源不限于原专业考试的报名考生
- 「鷹眼」傑瑞米雷納剷雪意外後 首發文報平安「半臉有傷」
- 最大降水量728.0毫米!河南特大暴雨,为何猛、啥时停?—新闻—科学网
- 7位华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新闻—科学网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