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影視作品中的BL文化:社會對「男男戀」的印象正逐漸扭轉,這是具有潛力的產業

文:張資敏(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影視有潛多年漫迷及文字創作者,作品中的逐漸這具現為文字工作者,文化著有專書《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社會事》)

BL?同志?

近年來,BL影視作品的對男的印數量在亞洲悄悄成長。「BL」是男戀扭轉Boys' Love的簡稱,意指90年代後逐漸壯大,象正專門描寫男性間戀情的產業作品。或許有人會疑惑,影視有潛過去已經有許多優秀的作品中的逐漸這具同志影視作品了,怎麼還能說這是文化一種新風潮呢?

雖然BL作品跟同志作品(LGBT)的差別並沒有嚴格定義,混在一起討論的社會情況也不罕見,不過社會還是對男的印存在著模糊的判斷標準,同志創作預設的男戀扭轉目標對象並不固定,而BL作品的象正預設客群為女性,創作者也多為女性。

因此BL作品的表現方式及劇情,多少還是會受到受眾喜好影響,例如《弟之夫》的作者田龜源五郎便認為,同志讀者關注的是作品中的主角是否符合自身喜好,而BL作品讀者則著眼於角色間的關係──不過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這兩種恐怕沒有太大差別,一樣都是同性戀題材,挑戰社會傳統價值觀,也因此直到近年為止,BL或LGBT都沒有辦法成為主流時段的電視劇主題。

94a14573-a237-4fa7-826e-7067de7f36fePhoto Credit: 尖端出版、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Double Mints》描寫的是一段病態依存的戀愛關係。2017年改編成真人電影版《雙生薄荷》。

或許有些人會疑惑,既然《斷背山》可以拿到奧斯卡多項獎項,同性題材本來就攤在大眾面前──關於這點,不得不從文化產業談起。文化產業與藝術家不同之處,在於「產業」更追求獲利,所以文化產業的守門人(如電影製作人、編輯)在製作產品時,都會優先評估市場的接受程度,也因此文化商品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製作方感受到的當代社會風氣。

同志在過去是個禁忌話題,就算社會上乍看已接受同性戀存在,但並沒有馬上「習慣他們」,因此文化產業的把關人選擇此類題材時,也會考量要在哪裡發表,以及受眾能夠接受的描寫。就像好萊塢電影中以黑人及女性當主角的作品比例、描寫,至今還是有限。

日本自60年代末BL文化誕生以來,到了90年代才逐漸有許多BL漫畫雜誌創刊,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幾部BL電影誕生,卻又直到2018年才有比較完整的BL電視劇。我們可以從媒介及內容兩個方向來觀察社會對同志題材的態度轉變,如此一來也能了解,BL電視劇的出現是社會環境多麼大的進步。

3c043005-ee2e-4cd0-8b0d-a570b1853a48Photo Credit: 尖端出版提供
《聽見向陽之聲》是一個描述聽障人士航平和開朗同學太一相識相戀,互相扶持的暖心故事。目前相關系列台灣已出版至第三冊,分別為《聽見向陽之聲》、《聽見向陽之聲-幸福論-》、《聽見向陽之聲- limit -》。

從耽美到平凡:日本BL的表現演變

溯及日本BL文化的起源,多半會從60年代末進入業界的一批少女漫畫家開始說起,被通稱為「二十四年組」的她們當時描寫了少年之間纖細的情感關係,引發讀者迴響,如:萩尾望都《托馬的心臟》(台灣早期譯為《天使心》)、竹宮惠子《風與木之詩》等,當時先後以「少年愛」、「耽美」等名詞來稱呼,作品多帶有離世、悖德且纖細悲傷的氛圍,角色也多半中性化。

其後隨80年代二次創作大量成長,這些二次創作未必沿襲「少年愛」及「耽美」作品的唯美悲劇路線,更多專注於角色的關係性是否「萌」,創作者甚至用「YAOI」一詞自嘲。這些同人誌作者於80年代末開始進入業界,並創作新風格的商業BL漫畫,有些輕鬆甜蜜、有些肉慾感官,最後更常以圓滿的結局收尾,這些表現都跟少年愛作品有所不同。

而後白夜書房在 1991 年創刊的《image》(イマージュ)雜誌封面上,使用「Boy's Love」一詞來統稱風格越來越豐富的男同性戀作品。BL作品在題材、尺度上的表現越來越多元,也逐漸跨足出版以外的媒介,於80年代末開始逐一誕生出BL動畫、廣播劇、遊戲、舞台劇、影劇。以下為了方便,不論年代一律以BL來稱呼。

前述提到,文化產品反映守門人對社會風氣的認知,從題材表現來看,初期到中期的BL作品無論是畫風、題材、表現尺度,都與同志創作有所差別,體毛、肌肉或贅肉、寫實的性器官、中老年人等,並不被允許出現在90年代中期以前的BL作品中。

關於BL作品與性別思潮的關係,市面上已有非常多深度討論,筆者在此只提及與作品影視化較為有關的部分。閱聽族群對BL描寫方式及有關的部分。閱聽族群對BL描寫方式及題材的接受度,主要受兩方面影響:

  • 一、女性情慾及對男體的凝視

女性是否能接受自己擁有情慾?以及能否接受男性被當作情慾投射的對象?這兩點影響了BL作品的尺度,如同日本少女漫畫也是自90年代逐漸開始接受較大尺度的描寫,早期BL作品也不直接描寫慾望。

此外對「男體」的表現也較為曖昧,作品多以沒有明顯性徵的少年,或是「美麗」的男性作為主角。性愛描寫先是隨社會思潮解放,而外型有體毛、肌肉等明顯男性象徵的角色,在稍晚才逐漸被接受。

  • 二、對同志族群的看法

發生的悖德關係,並都以悲劇收場。但90年代開始,有些作者開創出「日常系BL」,角色可以是非常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日子,在不經歷生死離別的情況下受到親友祝福,故事風格也可以是輕鬆詼諧的。

同志漫畫家田龜源五郎受訪時曾表示,過去BL漫畫皆以「禁忌」、「危險戀情」等口號來宣傳,他認為當時創作者恐怕是排斥自己喜歡同性戀題材,其實心底仍視同性戀為異類,所以才一定要加上「美人」、「禁忌」等前提讓自己安心;隨著90年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BL愛好者心中的矛盾消除,可以大方承認自己喜歡BL,BL的劇情表現發展才更多樣化。

他的看法或許解釋了BL作品從角色設定到敘事風格的轉變,如今BL作品既可以是在異世界的魔法冒險故事,也可以是近在身邊的辦公室戀情。

從分眾到大眾:媒介的轉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