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在丹麥展出的中國藝術家曹婓,與消失的「百分之七十」京東小哥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丹麥的中東除了歐洲最長購物街Strøget之外,展出之京最重要的國藝哥主幹道大概就是連通國王新廣場(Kongens Nytorv)和凱斯特雷特城堡(Kastellet,原為芒星狀軍事防禦要塞)的術家失Bregade大道了,路上會經過大理石教堂和女王冬宮阿美琳堡。曹婓

這條道上的與消店家深不可測,可以買到五克朗一包的百分韓國海苔,29克朗一個的丹麥的中東英國早餐鬆餅,以及1200萬克朗一個的展出之京明代永樂梅瓶,其熱鬧程度雖然不如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國藝哥至少堪比四九年後香港的術家失摩羅街。

當然,曹婓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與消是這條大道上某著名拍賣行隔壁的一間中餐廳,後廚一片成渝口音,百分女服務生帶點自貢捲舌腔,丹麥的中東文有松鼠鱖魚武可火爆腰花,菜量充分體現了四川人的鋪張,上次去還撞見前前首相夫人。

在大道自南向北的發端,是運河兩側遊人如織、兩岸建築五顏六色的新港(Nyhavn),而國王新廣場於新港交界處最重要的建築便是巴洛克式的、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夏洛滕堡(Kunsthal Charlottenborg),斜對著法國大使官邸,原先是某丹麥皇室私生子(地位不低,後為挪威總督)住宅,18世紀初由丹麥的Charlotte Amalie皇后,也就是德國黑森凱塞爾伯爵威廉六世之女,購回並以其冠名。

該址1787年贈與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現在則是唯一由國家支持的當代藝術畫廊,也是丹麥皇家藝術學院所在地,時常舉辦藝術專業學生的畢業展。因其地利,被視為歐洲最重要的美展地點之一。

在這樣寸土寸金的要衝地段看到中國藝術家曹婓秋展的大幅廣告,不進去看看好像說不過去。

從快遞員、白領到京東管理層,繪製當代中國消費社會的巨幅群像

年少成名的曹婓,1978年出生於廣州,由策展人侯翰如帶入威尼斯2007雙年展,一戰成名。不僅從藝生涯一帆風順,身兼教職,而且家庭和順,為中國雕塑家曹崇恩之女、出版人曹丹之妹、新加坡藝術家林載春之妻,亦即已故戲劇家林明洲兒媳。

或許正因為此,她的作品雖然兼有流行文化、科幻和超現實色彩,也帶人間常溫,有著近似於華裔科幻作家Ted Chang作品中的人文哲思,也有著夫君下廚烹飪的豬腳薑帶來的煙火氣。

這次曹婓在哥本哈根的展出作品有兩部:在中國京東物流位於上海和昆山的無人倉及昆山無人分揀中心,所拍攝的藝術片《亞洲一號》(Asia One)及其姐妹篇《11.11》,以多視角的紀錄片講述京東《11.11》的千億級人民幣購物狂歡節紀錄背後的社會群像。

兩部作品都是早在2018年就完成,當時是由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香港委託何東爵士後人何鴻毅家族基金資助創作,同年在古根漢展出,紐約時報也發表藝評;2016年,紐約時報又專門評論曹婓在美的回顧展。

如今四年過去,京東易主,創始人劉強東以戴罪之身退出江湖。此時再來看這兩部片子,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兩部影片所用的視覺語彙非常不同。以小屏幕放映,容易被觀眾忽略而令人生畏的是紀錄片《11.11》,以京東管理層領會中國政治局大數據戰略的精神後之宏大敘事為起始,不動聲色地導入最底層的員工如快遞員、分揀員、又沿著京東的食物鏈一路向上,如配送站、坐辦公室和有奶油蛋糕吃的銷售部、消費端的白領及市民,直至京東管理層,繪製出當代中國消費社會的巨幅群像。

曹婓作品展廳作者拍攝提供
曹婓作品的展廳

曹婓純熟地展示了她視覺語言的功底:底層快遞員每天十六七個小時地在原始條件下高強度工作,基層經理以「人民公社學大寨」一般的鬥志激勵員工;倦怠之際,某工人安全頭盔掉落,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先扶穩上下貨架的帶滑輪梯子;辛苦工作的分揀員統一就餐,吃著普通的餐食,男女青年之間還是談笑風聲;捨不得時間吃午餐的快遞員;在方向盤前打盹的送貨司機;疲憊的員工之間相互按摩頸椎;龐大的物流體系之下人為的誤差,懸掛在貨運卡車前的來不及洗的骯髒牛仔褲;聖誕節期間穿著聖誕老人服,彼此間插科打諢的送貨員;最令人淚目的是送貨員各自迥異而雷同的家庭故事,為了在城市裡謀一份生計補貼家庭而背井離鄉,回到狹窄簡陋的居所,脫下那身聖誕老人服,又是一個異鄉的冬夜⋯⋯

中國勞動階層無可比擬的韌性和善良,俯拾即是。

而送貨員在北京城區的來回奔走,包括蘇聯式樣筒子樓、胡同乃至國子監裡面與收貨人互動的情節,則又速寫出城市消費者的精神面貌;一位快遞員和顧客在一起數大閘蟹,以及胡同阿媽叫快遞員記得添冬衣的橋段,不僅顯出小民的處世智慧,又在城鄉隔離的無人性制度之側,寥寥數筆間記下中國人的人倫情愫。

「百分之七十」令觀眾動容的人們,去了哪裡?

曹婓無疑是一個得道之人。

這個道是什麼,創作「天書」的四川籍藝術家徐冰可能最清楚,徐冰夫人翟永明也清楚。翟永明近年寫的許多詩歌讀起來都像自帶密碼的通關文獻,比如獻給中國已故詩人馬雁(1979-2010)的《老虎與羚羊》。另一位得道之人則是曾任麻省理工建築系主任的張永和,早年寫過一本《物體城市》(他今年八月還和曹婓夫婦一起在北京出席前義大利共產黨員創辦的品牌,充滿未來主義風格的普拉達時裝展)。

《瘋狂亞洲富豪》的作者關凱文當然也是得道之人,根本不用像曹婓這樣費勁地告訴你錢是怎麼掙的,只要優雅地坐那彈彈煙灰,聊聊錢是怎麼花的就夠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