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三雄長榮、中國症海重挫戰萬海及陽明今(12)日盤中均重挫跌停,限電掀論而外界屢傳日前飆漲的後遺後市海運運價有退燒跡象,而中美航線方面,運價中國、格退櫃雄東亞至北美西海岸海運價格,燒貨從9月高點,跌停每FEU(40呎貨櫃)2萬0586美元開始下挫,中國症海重挫戰在10月8日價格每FEU報1萬6004美元,限電掀論一個月內跌幅達到22.26%。後遺後市
中國限電後遺症,運價中美海運價格「退燒」?
中國9月下旬開始監管單位嚴格執行「能耗雙控」政策,格退櫃雄東北及沿海等20多個省區陸續拉閘限電。燒貨無論重、跌停輕工業的中國症海重挫戰中小企業都受波及,對於飽受原物料漲價及疫情打擊的大廠來說,可減產停工因應。
廣汽瑞安新能源車副總經理席忠民表示,和其他車企一樣,同樣面臨零件缺乏的情況,雖可通過做替代性開發、設計解決問題,如嘗試使用國產化晶圓替代,部分替代晶圓只需完成測試就可以裝機使用。
不過,若以中小企業而言,沒有大集團的後援,限電所面臨到的困境更為嚴峻。中信證券首席IFCC分析師明明則分析,在用電受限的情況下,大多數業者產能勢必受到影響,出貨量可能有所減少,因此對於航運的需求也就有所緩和。
他強調,從國際因素來看,9月中旬包括達飛海運(CMA CGM Group)等多家國際航運公司宣布凍結運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全球海運價格穩定。
同時,美森海運價格也全線調整,大幅下降。明明指出,在中國國內限電政策背景下,航運公司預期出貨量下降,為了保證自己公司的貨櫃滿貨開船,於是出現了降價吸引貨量的現象。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呼應表示,近期中美航線海運價格下跌,主因是中國限電造成對貨櫃需求減少;另外則是全球貨櫃調運與供應重新平衡後缺口減小所致。未來海運狀況,恐將面臨大幅度修正。
中國十一長假前後,海運、貨櫃後市引發論戰
航海王熱潮正逐漸退散。根據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資料顯示,貨櫃三雄(長榮、萬海及陽明)上週股東人數98.48萬人,較前一週的100.27萬人,減少1.78萬人,創近月來股東人數減少最多的一週。
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針對國際海運持不同意見表示,受疫情、天災造成的斷鏈問題,加上製造業動能與終端消費需求急速推升國際運輸,雖受到中國限電影響,但整體缺櫃問題「短期無解」。
明(2023)年上路的碳中和議題,使貨櫃降速形成主要趨勢。他分析,預期以出口為主且佔全球製造業舉足輕重的台灣航運產業,運輸滿載現象至少持續至明年夏季都無法解決。
另一方面,貨代業者告訴《工商時報》,認為近兩周運價漲跌幅度均在個位數,屬於正常波動不用過度解讀,之前市場傳出運價下跌3成甚至5成,都是零星個案,許多屬於小型貨代、野雞船所為,粗估影響運力頂多2%左右。
報導稱,目前3大聯盟、9大航商註冊登記的運價並未下修,裝艙上船的成交價仍居於高運價,而國內外多家船商,已宣布10月中將調漲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包括MSC、HMM、ONE、COSCO等都宣布將加收GRI,每40呎櫃加收費用900至1000美元不等,貨代業也開始以新運價銷售艙位。
針對海運貨櫃後市。投顧業者就長榮海運分析,明年將與今年持平,理由有三:首先,歐美補貨需求及貨櫃周轉率低,支撐明年上半年前運價維持高峰。其次,明年將有6艘2.4萬TEU新船,將新增11%運力,投入長榮最賺錢的歐洲線;最後,歐洲線年底將換約,具有歐洲航線的長期合約價保護優勢。投顧業者強調,整體而言,估計長榮2022年EPS將超過42元。
延伸閱讀:
- 港口貨櫃堆積如山,全球正面臨比「大排長榮」更嚴重的海運危機
- 陽明董事長鄭貞茂:歐美兩大市場同步塞港,但下半年的海運市場非常樂觀
- 長榮、陽明、萬海當沖比居高不下,貨櫃三雄股價接下來駛向何方?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