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小說】西蒙波娃《形影不離》推薦序:童年摯友的驟然病逝,回應著波娃一生最關切的哲學議題

文: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一部既未出版也未銷毀的小說西蒙形影序童神祕手稿

一份擱置未銷毀的文稿……

《形影不離》是西蒙.德.波娃寫於一九五四年,於生前擱置未出版的波娃不離病小說手稿。西蒙.德.波娃為什麼擱置了這份手稿?

波娃在一九六三年的推薦回憶錄《環境的力量》(Force of Circumstance)曾提供一些線索。她在書裡的年摯某個註釋提到,這份文稿被擱置的友的議題原因是沙特當時沒給什麼好評價,而波娃也贊同沙特的驟然著波最關哲學看法,覺得不能引起讀者的回應興趣而作罷。不過波娃生前常銷毀一些她不滿意的娃生作品,而這份稿件卻被波娃保留了下來。小說西蒙形影序童

西蒙.德.波娃一九八六年過世,波娃不離病她的推薦養女西爾薇在波娃留下的大量文稿和檔案裡,首次閱讀到這份稿件,年摯並表示它應該要被出版,友的議題於是驟然著波最關哲學在西蒙.德.波娃研究者和廣大讀者的期盼下,終於,回應二○二○年在法國正式出版,二○二一年出了英譯本,繁體中文版也在台灣問世。

《形影不離》是一本什麼樣的作品?

那麼,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如此具有「魅力」?《形影不離》描述的是西蒙.德.波娃和她的童年摯友扎扎(Élisabeth Lacoin,波娃暱稱她為Zaza;書裡化名為安德蕾〔Andrée〕)之間的友誼。波娃在學校認識扎扎後,很快被她獨特的個性所吸引,熱切地愛上了她。不過,波娃很快就發現,這只是她單方面的狂熱,扎扎只把波娃當作無所不談的閨密好友。儘管如此,波娃仍喜愛著她,關切她的生活處境。

這本小說雖為虛構卻真實描述了兩人從九歲到二十一歲間「形影不離」的深厚情誼,故事圍繞著扎扎如何在顧全作為女兒的家庭責任與追求個人自由之間的矛盾處境。而正是這個困難的生命情境,造成扎扎二十一歲驟然病逝。這個突然的打擊,對年輕的波娃而言,成了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影響。【註】

《形影不離》關切的哲學問題

這股強烈的情緒,讓波娃多次試圖要把扎扎的故事寫出(根據西爾薇在本書導言中的說法,《形影不離》是波娃第五次嘗試讓扎扎在她的筆下重生)。這些嘗試,代表著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波娃對於扎扎的死仍帶著困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寫作,波娃試圖「解惑」,找出扎扎和她的情人——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兩人之間最後到底發生什麼事;第二個意義是,扎扎的死,回應著波娃一生最關切的哲學議題:(女性)為他人犧牲奉獻或是為自己而活,如何思考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或矛盾?每一次的寫作,波娃都在確認或尋找最貼切的答案。

波娃認為,扎扎既想做她自己,追求她所愛的人,卻又身陷在母親、家庭和宗教交織的牢籠裡,扎扎不能擺脫這樣的處境獲得自由,最後死亡成為她唯一的出路。扎扎的痛苦讓波娃更加看清女性所處的困難處境。同時,這也讓波娃繼續思考:如何在愛著另一個人的同時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兩個獨立自由的意識是什麼樣的共存關係?它們可以同時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嗎?事實上,這正是波娃哲學和沙特哲學的差異所在。

沙特的存在主義,兩個自由的意識是無法共存的,它們只能是看/被看、主體/客體、決定/被決定的關係,所以沙特說「他人是地獄」,因為他人看我的眼神可以把我「殺死」,可以把我這個主體剎那間變成被觀看的(身體)客體。而西蒙.德.波娃的存在主義,更多思考的是共存關係的倫理學:人是一個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存在,那麼我如何在困難的處境中追求自由?而這個問題正是西蒙.德.波娃在《第二性》的核心問題。

西蒙.德.波娃在《第二性》「少女」這個章節,一開頭的文字,彷彿就是扎扎的生命寫照:「她這時都把自己看做是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然而她期待的未來卻只能是被動存在。(…)在這段期間,她看不到任何切實可行的目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消磨、等待。(…)她的青春總是在等待中虛耗殆盡。她等待著男人出現。」(邱瑞鑾譯,貓頭鷹出版,頁五六九)

和沙特思想不同的地方是,波娃注意的不是兩個「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的爭鬥,而是關注在「向上提升的存在超越性」和「被動存在」的矛盾處境下,如何尋求自由。而這個「被動存在」是加諸在女性(扎扎)的社會牢籠,一輩子被結婚、家庭責任等規範牢牢綁住,而這也是波娃自己極力想避免、但沙特不會意識到的東西。

小說結局未提到的另一個「結局」(本段含部分小說內容,請斟酌閱讀)

本書最後的結局,扎扎急病離世。對於扎扎的死,和她對男友梅洛龐蒂(小說裡的名字叫巴斯卡)的感情掙扎,有很大的關係。如何評價兩人之間的感情關係,讀者或許各有判斷。不過,扎扎和梅洛龐蒂當時到底面臨著什麼樣的生命處境?波娃一九六三年出版的另一本自傳《環境的力量》提到了這個故事的最終版結局。原來,在她第一部自傳《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出版後,扎扎的妹妹寫信給波娃,告訴她當年扎扎母親反對她和梅洛龐蒂的婚事另有原因:扎扎家裡為了確保家庭的名譽,曾雇用私家偵探調查梅洛龐蒂的家世,結果發現梅洛龐蒂是私生子,這個身分不被扎扎家接受,以保守此祕密為條件,要求梅洛龐蒂放棄扎扎。

梅洛龐蒂接受了這個條件,因為他的姊姊當時正要訂婚,不能讓此事影響到姊姊的婚事。(亦參考凱特.寇克派翠的《成為西蒙波娃》,衛城出版,頁三九七─八)這個近乎八點檔的劇情如果屬實,扎扎是這整件事的最大受害者。當然梅洛龐蒂也不好受,為了成全姊姊的婚事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在社會的傳統框架裡,女性通常是最大的犧牲者,但常被我們忽略的是,男性有時候也是受害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