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錯別字沒什麼,但學生作文「刻意」寫簡體字的現象,這點倒是讓我很在意

步入教職擔任國文教師也超過十年,錯別這些年來批改的字沒字的這點學生作文篇數也累積了無數。雖然說十年看似不算長久,什麼生作但是但學倒讓在這資訊快速便利的時代下,其實也能感受到學生世代的文刻變化。然而又是意寫意什麼現象,可以在這十年之間的簡體作文能看出顯著的差異?其實就是寫簡體字的學生愈來愈多。

以往批改作文時,現象給予學生的錯別寫作建議多是在於句法調整或架構脈絡的鋪排,程度好一點的字沒字的這點學生甚至會建議他適時運用修辭技巧,或是什麼生作在寫作中營造情境氛圍,引領讀者進入你的但學倒讓文字空間。當然並非每個學生都擅長寫作文,文刻所以通常作文句子能通順就好,意寫意甚至是簡體敘述過度口語到「日記化」,其實都是我認為很平常的事,這些建議也不太會有什麼世代差距,偶爾出現幾個錯字或簡體字,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然而隨著電腦與手機的普及,學生作文出現愈來愈多的錯字,並且隨著世代更迭,這樣的現象卻也愈趨顯著,但也只能平常心地看待,畢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建議輸入用字,跳出來的讀音選項總讓人覺得能懂就好,就像「應該」的字型有很多人會輸入「因該」,但這兩者其實存在著注音「ㄥ、ㄣ」之別,至於「在、再」這類老問題就更別說了。鍵字輸入是其次,手機上的語言輸入,對於字型語意的篩選,使用者有時也不會仔細查看,故而時常有著會錯意的尷尬場面發生。

上述種種情況的累積,多少都是學生在手寫文字中,很容易出現錯字的可能原因,畢竟手寫機會愈趨減少,錯誤機會也相對增多。這個現象,我倒還能用平常心看待,畢竟古人在古典文書上的「疑似錯用字」,很多都被教育部辭典給列為通用字,但你現代人能說古人絕對是寫錯字嗎?誰又能有如此權威的代表性?乾脆通用最無爭議。如同英文「long time no see」這句不合乎傳統語法的問候語,只是因為長期誤用而將錯就錯地成為通用問候句,其實也是個奇妙的例子。

基於上述狀況,當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有很大的篇幅和時間都是在糾正錯字,有時當猶疑著是否要給學生更深層的建議時,到後來還是覺得先這樣就好了吧,說多了他們不見得懂,重點是我們不可能花費無上限的時間在單一作文批改,至於那些標點斷句的糾正,基於有限時間也時常就部分略過,字跡潦草這類普遍的事就更別說了。如前所述,學生作文寫錯字,我是真的頗為平常心,畢竟那並非他們刻意為之,然而「刻意」寫簡體字的現象,這點倒是讓我很在意。

不要說十年前,二三十年前寫簡體字的人亦大有人在,但在通篇文字中頂多出現一兩個簡體字,現在學生通篇作文出現十幾個簡體字卻很常見,糾正他們寫繁體字還會不耐煩,邊寫還抱怨筆畫很多很累人,可見他們都知道如何寫繁體卻又刻意寫簡體。有時我還想說作文篇幅太長,或許他們只是偷懶一下而非刻意寫簡體字,殊不知學生在討論班務的黑板書寫上,也時常自然地在黑板寫出一堆簡體字,看在一旁的國文老師我眼中,究竟是該發聲還是靜默?或許有人會說這個很重要嗎?想些什麼字就寫什麼字,至少學生還能手寫字出來,真要如此說就不如廢掉國文課最乾脆了。

學生刻意書寫簡體字,不用多說便是受到抖音或小紅書等中國APP的影響,當你看久用久之後,下意識就會在書寫習慣上用簡體字,有些學生在Instagram社群也習慣用簡體字發表,或許他們覺得這樣很帥吧。學生是其次,不少長輩在使用手機輸入上,不知為何卻也喜歡用簡體字,或許是受到手機輸入的設定限制,只是平常看似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長輩,莫非是認同簡體字才是正統中華代表?我不知道。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