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講座】《商業周刊》主筆鄭郁萌談「人物專訪」:採訪就像談場有距離的戀愛,同理不忘保持懷疑

文:郭宇璇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的講座距離2023卓新沙龍來到第三場,講者為《商業周刊》主筆鄭郁萌,商業其以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的周刊主筆鄭郁專訪專訪〈親愛的憂鬱症家人〉,獲得2022年卓越新聞獎「特寫新聞獎」。萌談本次講座鄭郁萌以〈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人物採訪的人物情與境〉為題,分享她從業20年來,採訪場有持懷撰寫人物專訪的像談經驗與訣竅。

記者須時時捫心自問:為何要寫這篇人物專訪?

在開場時,愛同鄭郁萌便強調,忘保接下來要分享的講座距離寫作方法,只是商業她的個人心法,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周刊主筆鄭郁專訪正如講座題目「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所言,萌談她認為,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採訪場有持懷角度與寫作的特點;因此,沒有所謂「最好的故事」,只有專屬於自己、能用熱忱感動讀者的故事。

鄭郁萌過去曾任職廣播電台、電視台、網路媒體,再擔任《壹週刊》財經人物組主任與人物組副總編輯,目前則是《商業周刊》主筆。她分享,她對觀察人很感興趣,人物專訪一直是她很喜歡的領域,「我一直很相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能量,不管是寫的人或被報導的人。」

「為什麼要寫這篇人物專訪?」是鄭郁萌第一個拋出的問題。她解釋,人物專訪的內容與形式,會與它刊在什麼媒體有關,也要思考它是主稿或配稿、篇幅有多少、作用是什麼等,這些都是記者必須時時放在心裡的問題。

接著,鄭郁萌以曾寫過的四篇報導為例,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第一篇是獲得卓越新聞獎的〈親愛的憂鬱症家人〉。她表示,她長期關注憂鬱症議題,但一直找不到好的時機點寫成報導,直到遇見陳良基。為了陪伴罹患憂鬱症的妻子王素梅,陳良基請辭科技部部長一職;他也從不畏懼精神疾病在社會上的汙名,而是與妻子一起將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我們吃過的苦,希望別人不要再吃。」

陳良基與王素梅的真誠分享讓鄭郁萌印象深刻,也讓她更想把報導寫好。〈親愛的憂鬱症家人〉這個專題,除了以人物故事讓讀者對憂鬱症感同身受,也以醫學與數據角度解析,幫助讀者更了解憂鬱症,也提供辨識病症與陪伴患者的指引。

第二篇是〈奧運金牌背後 三人協力的奇蹟〉,專訪2021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選手「麟洋配」王齊麟與李洋。當時週日奪冠、週三就要出刊,扣除校稿、印刷時間,大概只有一天的時間能採訪和撰稿,時程非常緊湊。鄭郁萌與團隊成員分工合作,最終順利完成任務。

第三篇是〈幫別人贏!0.25平方公里老商圈逆襲〉,與前述大人物的報導不同,是小人物的專訪。最後一篇〈搶先赴中、捐30億抗中都是他 解謎曹興誠回歸大秀〉,鄭郁萌介紹,這篇並未訪到曹興誠本人,而是遍訪了十幾位半導體業的相關人士寫成的側訪。

人物寫作五力:資料力、架構力、溝通力、寫作力、跨領域知識力

在舉例完後,鄭郁萌總結人物寫作的五個重要能力,分別是:資料力、架構力、溝通力、寫作力與跨領域知識力。

salon_cheng_03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 郭宇璇攝
在開場時,鄭郁萌與台下觀眾互動

資料力有影、音、文、側四個面向。在實際採訪之前,記者可以先參考受訪者先前的相關影片、Podcast訪問、其他報導或他的個人部落格等。不過,鄭郁萌提醒,對於網路上的資訊要抱持懷疑態度、不能盡信,最好能在當面與受訪者核對。此外,也可以側訪受訪者身邊的親友、同事等,都能讓記者更全面地了解受訪者。

在蒐集到一定數量的資料後,鄭郁萌會製作受訪者的「大事記」。她推薦大家可以閱讀陳柔縉的書《總統的親戚》,描繪了台灣權貴家族的龐大關係網絡。她也舉例之前做的半導體企業家蔡力行的大事記,分享如何釐清其盤根錯節的親屬與政經關係,以及他曾受訪的內容等,從而建立報導架構與人物定位。

鄭郁萌接著播放先前做過的人物影音專題《小鎮台霸》,當中的一集為建準電機董事長洪銀樹的故事。洪銀樹因兒子罹患腦性麻痺,決定以兒子之名成立「聖淵啟仁中心」,幫助更多遭遇相同困境的孩子。片中以洪銀樹希望孩子們能「站起來、走出去」的理念,結合建準電機以微型散熱風扇打進國際市場的野心,帶出更寬廣的視角——讓台灣的年輕人站起來,走出去看世界。鄭郁萌解釋,這就是所謂的報導架構。

在擬定訪綱時,也有一些需要留意的細節。鄭郁萌將訪綱視為送給受訪者的「未見面禮」,受訪者會根據訪綱決定是否要受訪,因此切勿只給「罐頭訪綱」,不問制式資訊或他人已經問過的問題,更不能寫錯名字、或使用無關的表情符號。訪綱所要達成的目標有溝通文章架構主軸、事先讓受訪者思考問題,以及確認記者對受訪者的想像定位是否正確等。

鄭郁萌建議,在訪綱中可以用對方講過的話延伸問題,展現自己做的準備。她也以「圖窮匕見」的典故比喻寫訪綱時,若遇到敏感但重要的問題,可以像荊軻用地圖將匕首捲在裡面一樣,設計其他問題包裝起來,等待關鍵時刻精準提問。

文字記者不只是文字記者,更是採訪現場的帶領者

在溝通力方面,鄭郁萌提醒,並不是要等到雙方面對面坐下時才算是採訪,而是在見到對方的那刻就開始了。可以在採訪正式開始前與受訪者閒聊,緩和現場氣氛,也能同時觀察週邊環境。她以〈親愛的憂鬱症家人〉的採訪經驗為例,當時她發現陳良基家中電視與沙發間的距離稍寬,她便好奇問了陳良基原因。

陳良基回答,妻子王素梅在生病前喜歡跳舞,為了喚起她對跳舞的熱忱,他便挪開沙發,想空出位置讓王素梅教他跳舞。王素梅因為深受憂鬱症所苦,已經久未展露笑容,某次看著陳良基跳著不熟練的舞步卻笑出聲來。「在她笑的那個瞬間,他們兩個都看到了陽光。」因為鄭郁萌的細膩觀察,讓她意外收穫了這個故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