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撰寫學術論文「引用原文」時應該注意的原則

文: Steve Wallace

提問:我讀了一篇文章,撰寫想將該文作者從其他來源引用的學術概念用於自己的論文中,這時我該引用誰作為參考文獻的論文來源?所讀文章的作者或是該作者引用的原來源?– 演講聽眾的提問

回答:

原則上,大多數的引用原文意的原則情境中,您應該找出原本學術文獻的時應來源。

想像您引述了一篇最近的該注學術文章,改述該文的撰寫內容,將文中的學術概念稍作修改。現在,論文再想像您的引用原文意的原則文章出版後的數年,有別人讀了您的時應作品再挑出上述的概念,將您的該注內容改述,再稍作修改。撰寫如此,學術原文中的論文細微差異可能已不復見,在那個階段要找出原文來源,確認該概念的出處也更加困難。

這樣的情況在學術文獻中司空見慣。

最糟的情況下,第二手的來源比原文來得更加熱門,且人們討論特定概念時,都引用第二來源。這樣的情況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第二手資料誤判或呈現錯誤的原始概念,這就是個問題了,這會使得所有人都陷入有錯誤的基礎上。

另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是——找不到原本的來源。我經常在試著尋找原文來源時,發現來自研討會的論文集,有許多沒有網路可索取的版本,或是來自名不見經傳的期刊。讓論文出版在適當的期刊上,是很重要的,寧缺勿濫。

又或者,原文來源不是寫得很好的文章;有時候文章獲得出版,不代表品質很好,絕不要因為想要讓某概念成真就引用它。如果背後的研究基礎很弱,反而可以將這個視為研究缺口,或是直接不要使用它,都會是更好的作法。

因此,您應該檢視原始來源,找出概念的出處,尤其是關於研究中重要的概念時,更應如此。

以下例子提參考,假設您正在讀的文本比原始來源的描述更為清楚,這樣您可以兩者都引用,首先指出原始概念的出處,再來用第二手的資料文本邏輯作補強,例如:

「In 1986 Smith proposed a radical new theory to explain X (ref). As Jones later explained (ref), this theory was based upon…

(在1986年,Smith提出一套徹底的新理論解釋X(ref.),之後,Jones解釋(ref.)此理論的基礎是……)」

當然,追蹤原始來源是一份額外的工夫,可能頗耗時。

引用來源時,您需要決定與自己研究有關的重要概念,讓付出的努力有所值。

我在博士生寫作中最常看到的問題之一,是隨機採納概念和參考文獻,只是為了展現給讀者他們所讀的材料有多少,這其實並不是明智之舉。因此,專注在最好、最為相關的材料來源,去蕪存菁,才能讓您的搜尋功夫真正發揮效用。

本文經WALLACE華樂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善用英文句子和段落,讓學術研究寫作流暢
  • 學術論文寫作時,如何融合內在的「創作型」與「編輯型」人格?
  • 科學寫作重視精準,別因害怕「重複」而頻繁替換不同的相似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