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台灣社會對女性從政的歧視,表現在男性名嘴批評「黃珊珊不知道什麼是制服店」上

文:林冠年(台北市都更中心資深規劃師)

台灣在性別的台灣平權運動上持續往前走,但是社會珊不什麼關於女性的參政權與歧視竟然還留在威權時期。

上週,對女店上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到中山區酒店稽查,性從好奇地問台北市警察局長,政的知道制服這裡為什麼要叫「制服店」?卻遭到某政論節目的歧視男性名嘴評論:「現在黃珊珊又問說到底什麼叫制服店,如果妳對產業本身全部完全都不瞭解,表現請問一下,男性妳到底是名嘴要怎麼樣去管理、去規劃這個產業呢?」

關於酒店的批評分類,一是黃珊異性戀男性對女性的消費物化、分級,台灣目的社會珊不什麼是在踏進酒店前就掂掂自己荷包,對於要消費的對女店上物品分級定價。第二,性從酒店是異性戀男性慾望高漲下的情色產物,重溫戀愛氛圍的酸甘甜。第三,在女性服務員面前,展示自己的位階(黑道輩份、職場階級等等),男性可以大聲吆喝出自己的雄風豪氣、吹噓、豪洨,加溫了酒酣耳熱的渴望和歡愉過程。

男性透過消費來享受女侍應生提供的特別服務,進而證明自身的陽剛氣概,取得社會認同的自我肯定。然而,不管是制服店或便服店,皆是男性將女性身體物化、消費女性身體的沙文主義分類,男性名嘴卻自以為是地洋洋得意。

難道,不清楚男性慣常如何分類酒店,會影響女性首長的治理能力?名嘴將自己認知的酒店消費文化投射到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歧視,這充其量只是一種譁眾取寵且非常不入流的低俗評論。

另外一則。是北市府副發言人黃瀞瑩在北投區的宮廟活動中致詞,被議員認為是逾越分際,但潛台詞則是宮廟乃是男性經營的場域,哪裡有女性的話語權之刻板印象。傳統上認為女性有懷孕、月事象徵不潔,不得進入宮廟,武職神靈不由女性抬轎的禁忌習俗,男性議員的質詢內容恰恰反映宗教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宗教世俗化過程中性別權力不平等的表徵。

黃珊珊黃瀞瑩吃牛肉麵力挺業者Photo Credit: 中央社
左為前台北市府副發言人黃瀞瑩

社會風氣日益開放、傳統束縛逐漸鬆綁的當代社會,女性在民間信仰中,也有女鍾馗、女寒單。但是,不管是黃珊珊到酒店稽查或黃瀞瑩在宮廟致詞的畫面,觸碰性別政治禁區也侵略了男性固有的權力版圖。讓這種默許的、傾斜的、扭曲的性別與權力關係,形塑出不友善甚至帶有敵意的環境,使女性不敢也不願繼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因此,順理成章的剝奪女性應有的公平參政機會。

社會學家是這樣說的:如果社會是透明的——社會關係的結構可以直接為日常人類意識所用,這樣一來,社會的意識型態再現(ideological representation)就沒有迫切的需要。

白話地說,社會被各種權力關係所穿透,箇中的性別歧視、不平等,透過隱晦、看似平常的話語、文字與行為傳達出來。前面提到的名嘴及議員,毫不掩飾地將性別歧視展現在媒體與議會殿堂上。更赤裸裸表現,男性對於女性參與政治活動的焦慮與不安,頻頻發作。

2016年,我們選出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蔡總統曾針對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議題表示,世界各國已有許多保護性別平等的立法,但「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覺,相信自己可以做男性能做的事。對於每一位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我要說的是,做你認為你能完成並且想完成的事。」

民主自由的台灣,女性已勇於衝破威權時期遺留的性別政治天花板,男性還在忙著打政治嘴砲來消遣女性為樂,完全未察覺,可能也不知道制服店到底是什麼的蔡總統等女性政治人物,她們正在創造著具有歷史性的新政治。

延伸閱讀

  • 女人的身體,全民的議事?在政治場域裡男人是標準,女人依舊是「他者」
  • 停業禁令讓「酒吧」成為尷尬的存在,首先得讓營業項目與「陪侍」脫鉤
  • 未婚是國安議題、走起路來像大母豬⋯⋯為什麼這些男性政治人物失言無極限?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