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愛情依附理論(5):整天分手掛嘴邊,伴侶不回又瘋狂追問的「假性疏離」

不知道你是愛情否在你的伴侶關係中,傳達過這樣矛盾的依附訊息給對方:一下子告訴對方「陪我一下好不好,我很不舒服。理論侶不離」過了10分鐘後,整天追問又傳了一封訊息告訴對方「算了當我沒說。分手瘋狂」又或是掛嘴老是把「你跟她在一起就好了啊」、「我們分手算了」、邊伴「你是回又在跟其他女生聊天吧,所以都不讀我的性疏訊息」掛在嘴邊。結果當對方不回的愛情時候,卻又不斷焦慮地追著對方說「你真的依附不要我了喔?」、「你真的理論侶不離跑去找其他人了嗎?」

這種表面上把「不要靠近我」掛在嘴邊,內心卻渴望對方靠近的整天追問人,到底怎麼了呢?

焦慮依附與假性疏離

之前看到了一篇文章,分手瘋狂把這樣的掛嘴行為稱為「假性疏離」:明明很希望對方對方靠近,但表面上卻不斷地推開對方。

這樣的行為,其實在安思沃斯(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當中,就可以看到類似的雛型:當一個嬰兒在媽媽離開房間之後,單獨和陌生人獨處一室,嬰兒哇哇大哭,焦慮地到處叫媽媽。但當媽媽回來之後,要去安撫嬰兒,嬰兒卻不斷地推開媽媽,坐在地上生悶氣,就是不給媽媽抱。這一群嬰兒,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焦慮型依附」。

為什麼會明明很想要對方靠近,但卻又把對方推開呢?

因為這群人心裡不確定,自己想要靠近的人到底可不可靠,他們對想接近的對象感覺不到安全感,因此內心才會充滿著矛盾的訊息:「我想靠近你,但我還是推開你來保護我自己。」

就好像那些小嬰兒一樣,他們在媽媽離開時,非常焦慮地擔憂母親會不會再回來,但是當母親回來之後,他們心中卻充滿著「我想敞開心房讓你安慰,但我又不敢,因為我不確定敞開心房之後是否又會被拋下。」

假性疏離的養成

焦慮型依附之所以會有假性疏離的行為,其實是因為他們在生長過程當中,經歷了很多矛盾的訊息──他們不確定自己的父母會不會一直愛自己。

例如他們可能常常一個人被丟在家裡,或是即便父母在身旁,卻常常忽略他們的需求;總是要他們大聲嚷嚷之後,父母才會回應他們的需求。有些人的父母在回應他們的需求時,還會伴隨著「你就是這麼難養」、「你就是愛吵」等等,來否認他們的需求,使得他們養成了「自己很糟糕」以及「不確定別人到底會不會愛我」的這兩個核心信念。

不過,長大後的交友狀況與愛情,也有可能讓一個人長出類似的核心信念,例如自己的伴侶對待自己的方式總是反反覆覆、自己重要的朋友總是時而很要好,時而又連繫不上,讓自己不敢全然地信任對方,都是有可能造成一個人「不確定對方到底在不在乎我」這種信念的原因。

而這些信念,就會讓人出現「想要靠近對方」跟「想要好好保護自己」的這兩股力量,在心中拉扯。使得他們有可能同時出現「我想與對方靠近」,與「我害怕與對方靠近而保護自己」的行為。

如何克服假性疏離?

在每個人與他人互動的時候,心中都會有一把尺,尺的一端叫做完全親密,另一端叫做完全疏離,而出現假性疏離的人,表面上看似是站在疏離的那一端,但其實他們的內心是靠近親密那一端的。只是他們潛意識或意識中知道,如果我現在靠近對方可能會受傷,所以我需要疏遠對方以保護自己。

要怎麼克服呢?其實在問怎麼克服之前,應該要先問的是「我要為了這個對象克服嗎?」如果你互動的對象,在你冷靜下來思考之後,他確實會不斷地時而親近、時而遠離,那麼你的假性疏離,其實是在保護你自己,這個保護機制的存在是有必要的。這時候,你反而應該要停下來思考這段關係,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

如果真的要這段關係,你就得做出改變:在尊重對方就是會時而靠近、時而疏離的步調底下,配合對方的生活方式,不要試圖改變對方。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對方「其實對於你的這種互動模式,我很困擾」。

同時也減少採用「假性疏離」的手段對待對方,告訴自己「對方有他的課題才會如此,我如果真的要和他相處,我就要找到無法和他親密時,其他自處的方式。」

如果你自認你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來配合對方,那麼請找一個穩定的對象吧!這個對象要是一個能夠在你「適切表達」你有需求時,他多半都能夠收到你有需求,且能夠支持你的需求的人。如此一來,你也就能逐步敞開心胸,不需要對對方的模糊訊息感到焦慮,進而採取假性疏離的方式來推開對方了。

當然,要配合對方反反覆覆的個性,或是放下對方、找到另一個穩定的對象,都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我可以理解你在這過程中會遭遇到許多的困難,也理解你的假性疏離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所以請不必責怪自己「又」假性疏離了。

只要你能夠覺察到你正在經歷些什麼,並且了解自己正在往哪個目標去,我想這就已經很足夠了。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Psydetective-貓心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